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秉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劳动价值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秉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劳动价值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指的应该是产品总量,由于新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资料等物质要素投入增加,会带来劳动生产卒更大的提高,产品总量巨增。这反而导致单位产品的科技含量下降。在此同时,活劳动含量减少还会引发劳动力价值降低与相对剩余价值增进;但是,却会使劳动者消费的绝对量增加。关键词科技含量劳动价值担放集约产品总量单位产品劳动生产率两个根本转变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交相辉映中国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引进西方关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这一概念,这无疑是符合时宜的。因为它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增加经济效益等目标。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加快向集约型转变的构想,这就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可行的途径。因为反映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主要是劳动生产率、投资弹性系数、能源产出率、更新改造投资比重、贷款利用效益等项指标。所以,企业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势必要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以追求劳动生产串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企业在增加了的产品总量中,过去物化劳动转移部分对现在活劳动凝结部分的比重就会逐步提高;或者说,企业在产品剧增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先进生产设备对原材料所发挥的作用,明显超过了活劳动的作用。在这样生产条件下制造出来的产品,其质地的优化当然也是情理中的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企业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的必然结果;企业集约经营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必由之路;而经济体制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变,又将为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三者是交相辉映的。但是,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人工含量减少的事实,很容易使人在理论上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斯密、李嘉图乃至马克思所力倡的商品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现代企业的商品生产,不是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是技术机器体系创造商品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愈加进步和广泛应用,企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愈加发展,活劳动的作用还有愈加减少的趋势。所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劳动价值论似乎终归要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认识,正好与德国乔·哈伯玛斯和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理论主张相呼应。这两位经济学家曾经分别断盲,科技生产力变成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来源;科技不依赖活劳动而成为价值的独立源泉。对于这种理论误解或偏见,我觉得有加以认真辨析的必要。?二产品总量与单位产品科技含量的分别变动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用“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生产率提高”来分别界定“粗放”(Extensive)和“集约”(Intensive)的内涵。其实,细加推敲却未必尽然。只要我们联系生产实践去看,便会知悉,企业进行集约经营不仅不排斥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且是必然要求有更多要素的不断投入。问题在于集约经营增加投入的要素,其结构水平是不断提高档次的;而粗放经营增加投入的要素,只是在原来的结构水平上的重复。同时,还应该看到,企业进行粗放经营,要素投入增加,也并非它的劳动生产率丝毫不会提高,而只是它的提高是极其有限和非常缓慢的。这是因为:‘1.集约经营在要素投入增加的过程中,物质要素的增加总是快于劳动力要素的增加,即劳动力要素较之物质要素的增加是相对减少的;粗放经营在要素投入增加的过程中,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结构,一般是接原比例增加的,有时甚至是在不增加或不更新物质要素的情况下,绝对增加劳动力要素的投入。2.由于有l的不同,致使集约经营表现为相对减少的劳动力必须驾驭绝对增多的先质要素。这就要求并迫使劳动力素质水平的提高,因而显示出要素生产率的明显提高,成为集约经营显著的功效特征。粗放经营则表现为绝对增加的劳动力推动数量相同或j加的、原水平的物质要素。这使劳动力素质在原水平上踏步不前,充其量也只是人工体J的增强,因而显示出增加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不是如同既往就是仅依靠加强劳动态度而:的提高,并因此成为粗放经营低下的功效特征。由此可见,用“要素投入增加”来概括粗放经营和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概括集约经营的内涵,是不够确切的。但是如果从取得经济增长的效果着眼,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确是靠要素投入增加而取得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显然是靠要素生产率提高而获得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表现为商品,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增殖过程的统一。前者是物质生产的自然过程,后者是物质生产的社会过程;前者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后者是生产的社会内容。这两个过程相统一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是由C十V十M三部分构成的。从构成产品(商品)的物质形态着眼,它是生产自然过程即劳动过程的功能所致。其结果,构成产品中的C部分,是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资料物质要素的使用价值,转化成产品的使用价值。这种转化并非生产资料物质要素的自行过程,而是劳动力支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而完成的功能;同时又转移生产资料的原价值到产品上去。从构成商品(产品)新价值的角度来看,它是生产的社会过程,即价值形成、增殖过程的功能发挥所致。这时,劳动力支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中的现在的新价值,即V十M部分。这两个过程的同步进行,完成了商品C十V十M的内存,使商品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统一起来。综合这两重功能来看,使我们明了,生产的物质要素与劳动力要素,对于商品的生产过程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二者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或作用。在落后、过时的生产方式下,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反之.在先进、现代的生产方式下,前者的作用大干后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产品内在科技含量低或高的问题。综上可见:首先,所谓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实际上就是产品(商品)C十Y十M构成中C的因有支微进并稍力有物此增出量的含量比重加大,即生产资料要素的使用价值转形及其固有的价值量的转移,对于产品的成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新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实就是为物质生产提供出崭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所以,产品中C的内涵增多,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因投入生产资料要素的质量优化和数量增多而使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是就企业生产总体水平或产品总量而盲的。鉴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这时的企业已经更新改造投资比重,减少了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比重,增加了劳动资料要素的加工力度,提高了原材料和能源等劳动对象的产出率,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这时企业产品的质量、品种型号和绝对数量都已经是今非昔比。这时消耗了的比以前高价值的生产资料要素和减少了的活劳动支出,是分别转移和凝结在比以前多出数以倍计、几十倍计的产品总量上。就此而言,可以说企业生产的总体水平提高,在其总产品中,科技含量也大大提高,而活劳动含量明显减少了。2.如果我们将考察的视线从企业的总产品移到单个或单位产品上,就会发现是上述情况的相反。只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超过生产资料要素物质消耗及其价值耗费的增加幅度,那么,企业单位产品所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部分,就比以前减少而不是增加。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足以证明:某企业以前在旧的生产设备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在8小时的工作日中生产8件产品,其中因消耗生产资料而转移的价值相当于4小时,即转移每件产品的生产资料旧价值是0.5小时;现在该企业由于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原材料和能源动力等要素,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一个劳动力在8小时的工作日中,就能生产出16件产品。产品的产出量增加一倍,生产资料消耗也理应增加一倍。但是由于先进的生产资料设备较原来的旧设备有更高的投入产出率,因而其物质消耗量不会出现较前有同程度的增加,只能是一倍以下的增加量。同时,生产资料部门也会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单位生产资料的价值降低,致使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其生产资料的价值耗费总是略低于其物质消耗的程度。我们把物质消耗和价值耗费的这种变动,都换成小时价值量来估计,假设该企业每个劳动力生产16件产品的生产资料消耗相应增到相当于6小时的价值量,则每件产品所摊的生产资料转移的旧价值量反而从原来的0.5小时降低到0.375小时;又假设每小时价值在市场的货币表现为2元,则每件产品内含生产资料,从原来值l元的价格降到0.75元的价格。以上情况说明了就企业的单位产品而盲,无论是生产资料的物质消耗,还是这些生产资料的内含价值量的转移,都是降低了,从而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是降低了。3.如果我们考察的视线认生产资料物化劳动的消耗移到活劳动的消耗来看,便可知道,上例的企业在前后两期的活劳动支出并没有增减,一天仍然是8小时的工作量。但是因为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总量都提高一倍。致使单位产品内含的活劳动凝结,即产品的新价值由原来每件l小时降为0.5小时。这说明了采用先进生产设备以后,企业单位产品不但物化劳动的消耗下降,而且活劳动的消耗也是降低了;或者说,这时企业单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活劳动含量是双双降低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过去的物化劳动转移和现在的活劳动凝结而构成的。根据这一原理,上例的企业每一劳动力在前后两期的产品总量中,这两种劳动的比例是从4十8=12小时的价值量,上升为6十8=14小时的价值量。产品总量内存的科技含量提高而活劳动含量不变。从每一劳动力生产的单位产品来看,这两种劳动的构成分别是0.5十l=1.5小时的价价值量与0.375十0.5=0.875小时的价值量。单位产品内存的科技含量和活劳动含量都是下降的。说到这里,我们可别忘记,这时的先进生产设备必然要求较高的劳动力素质水平与之相结合。这导致一方面构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者教育训练费用提高;另方面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支出的劳动,其复杂性也较前提高。根据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的原理,这时不论是制造产品总量的劳动力支出时间不变,抑或制造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支出时间减少,在市场关系中,该企业相对于前期或相对于其他后进企业,其活劳动形成的价值都是代表较多的价值量。从这点看,单位产品中的活劳动含量则不是下降而是相当于前期有所提高。当然,这是通过价值规律与市场供求关系的错综复杂作用而最终实现的。依我看来,这是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崭新的先进生产工具、机器要素系统之后,人们对其经济功效应该秉持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现在有些人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论断,正像当年拉萨尔那样,把它误解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忽视了生产物质条件对商品价值形成的重要性,不深悉劳动二重性的对立统一效应。因此,当新科技带来的物质条件往高档次变化,节省了人力的支出时,他们就走向劳动价值论的反面,认为不是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是科技转化的生产物质要素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有人惊呼、有人幸灾乐祸地叫喊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又由于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不圈于物质生产领域,而是遍及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各行各业。这样,又进一步被误认为不存在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或者说,第一、二、三产业都创造商品的价值。据说,这种观点还被誉为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真叫人啼笑皆非。三产品科技含量与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劳动者消费量的变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就是剩余价值论;换言之,正确运用劳动价值论去分析雇佣劳动关系下的商品经济,剩余价值论就是它的必然理论归宿。在雇佣劳动关系下,商品生产中活劳动所形成的新价值部分,还应该分一部分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假设二者的比例是1:1的话,那么.上例企业在先后两期商品的价值总量分别为8W=4C十4V十4M=12小时,16W=6C十4V十4M=14小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W=0.5C十0.5V十0.5M=1.5小时,W=0.375C十0.25V十0.25M=0.875小时。不诸劳动价值论者对商品价值这种演变格局,往往要产生如下的质疑或责难:1.似乎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是自相矛盾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物质装备更新改造投入的增加,企业集约经营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价值量是减少了;然而同时却又强调雇佣关系下无偿占有剩余劳动量增加。其实,上述的例子指的是单个企业,如果我们把单个企业置于社会总体,就会看到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不可辩驳性和科学性。第一,单个企业的商品价值只是个别价值,就商品社会的市场整体而盲,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个别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价值,即生产同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规律的规范下,当社会大多数企业末进行新一轮的技术改造以前,商品的社会价值是不会降低的。这时若有个别或少数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商品的个别价值在社会价值之下,仍然是按较高的社会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出售。这样,这种先进的企业就获得高于正常剩余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取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经济效益,剩余价值率提高,剩余价值占有量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少。根据上例,该企业每件商品个别价值量中的0.25M,仍然可获0.5M,但由于它的商品总量增多了,因而剩余价值量就是16W×05M=8M,无论比较前期8W×0.5M=4M,还是较之本期16W×0.25=4M,剩余价值量都是增加一倍;除了获得正常剩余价值量4M以外,还有超额剩余价值4M。第二,随着市场销售竞争与资本投向竞争的剧烈进行,商品社会的大多数同类企业和不同类企业都会分别赶上各自同行业的先进企业,这时必然引起所有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商品市场价格就会普遍下降。这一方面引起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生活资料商品价格低廉化,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价值量猛增;另方面引起作为生产物质要素的那些生产资料商品价格也低廉化,使企业更新先进的技术装备更加容易。因而上文分析的由于更新改造投入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更加显著。这两方面归结到一点,就是各企业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快速发展,相对剩余价值量巨幅上升。人们常说商品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其最主要的理论根据就在于此。2.企业集约化经营.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导致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力商品价格降低。这一理论总是被一些人理解为劳动者的消费数量绝对减少,从而非难剩余价值论,尤以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不符合现代商品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是8小时工作日生产8件产品;后期在同样长度的工作日生产16件产品。就活劳动形成的新价值而言,同样l小时劳动的价值量则分别表现为1件和2件使用价值量。如果后期已经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如必要劳动时间从4小时降到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由4小时上升到5小时。那么,前后两期变更了两种劳动时间所代表的价值量,体现为使用价值量,则从4件:4件,增加到6件:10件。可见,劳动力价值量是降低了,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但二者所能分配到的产品量却是双双增加的;劳动者可消费的数量绝对增加,剩余产品也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必须看到,这个例子是排斥其他一些因素而进行抽象分析的,因此还应该注意:第一,例子仅就新价值而言,而舍去物化劳动所转移的旧价值。如果我们参照前文的分析就会知道,只要物化劳动消耗增加程度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而降低了的劳动力的价值,仍然是可以得到较前为多的消费数量。第二,在劳动力供求关系、货币投放量不变和市场关系稳定等正常条件下,劳动者降低了的劳动力价值所实现的价格,仍然可以在消费品市场上购买到更多的消费品。第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提高为前提的,各行业在巨大、先进的生产力的激励与市场竞争压力下,自然是高品位和新品牌的产品层出不穷。这样,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所得,自然就可以转化为质地更优、品种更多和数量可观的消费品。以上分析表明,劳动力价值下降与劳动者消费数量、品种的增加是可以并行不悸的。有些人和不解,以为这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其实这种新现象,在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逻辑下,完全是顺理成章和理所当然的。这正是《资本论》在问世100多年后仍然闪烁其理论光辉的明证。综合全文,笔者认为,今天我国国有大中企业要达到深化改革、扭亏为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走集约化经营,更新改造投入,提高整体产品的科技含量,是一定能走上康庄大道的。同时,我们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应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经济理论。现在西方国家有不少学者都在认真研究《资本论》,其中有一位学者恢谐地说,马克思把“资本”留给西方,把“论”留给东方。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到了点子上,对我们有提醒作用。我们长期以来重视《资本论》中关于论资本性质的研究,忽视对《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认真探索和应用,致使不断地总有人认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毫不相干的。对这样一部世界性的著名巨著,对它不加研究,或因它深刻剖析了资本的性质,或因它是19世纪的著作,就断言它已失时效,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学术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