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淮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淮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淮北地区玉米黑穗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当地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29-01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灰包或乌霉,是由孢子菌侵染引起的玉米系统性病害。近几年来,淮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迅速扩大,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种植的单一性导致无法进行合理地轮作倒茬,使部分病害严重发生[1-2]。从2009年起,笔者跟踪调查发现,玉米丝黑穗病在淮北地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有的田块发病植株达20%~30%,减产达30%~50%。2012年笔者通过采集的信息,观测、调查、分析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症状,对其规律进行探索,并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发生特点

1.1 病原

玉米丝黑穗病菌,又称丝孢子堆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冬孢子在没有成熟前集合成孢子球,成熟后分散。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至赤褐色,具壁厚,表面有细刺。冬孢子萌发产生4个细胞的担子,侧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

1.2 危害症状

1.2.1 危害部位。玉米丝黑穗病危害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等幼嫩组织,主要危害雌雄穗,且后期表现。

1.2.2 发生时期。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在玉米苗期4~5叶时感染,有时也在胚芽期感染。在后期表现明显症状。

1.2.3 症状表现。在4~5叶上形成1~4条明显的黄白色条纹。五叶期后症状表现为病苗节间缩短,株型较矮,茎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叶片簇生,叶色暗绿硬挺,株型如笋状,类似玉米矮缩病症状。雌穗受害后,大多数变为基部膨大,端部较尖,形成不能抽丝的圆锥形菌瘤。菌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成熟时变为灰白或灰黑色。包叶一般不破;玉米乳熟后,部分苞叶变黄,菌瘤破裂散出黑粉,可看到内部乱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雄穗受害后,多数情况下局部小穗变为黑粉包,穗形不变[3]。有时雌雄穗组织增生变叶症,叶部受害,形成纵裂穿孔,有时孔周围生成一圈黑色丝状物。

1.3 发生规律

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混入粪肥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淮北地区,此病菌1年只侵染1次,主要在6月玉米二至三叶期侵染危害,7叶后不再侵染。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子和担孢子结合生成侵染丝从幼芽或幼根侵入,并很快扩展到茎部沿生长点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则进入花器原始体,侵入雌穗和雄穗,最后破坏雌花和雄花[4-5]。有时,病残体上越冬的厚垣孢子随风雨、昆虫等传播,导致玉米发病。

1.4 发病原因

1.4.1 气象因素。冬孢子侵染的温度为18~25 ℃,湿度为15%~25%。如果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干旱天气,拉长玉米种子出土和幼苗发育初期,病菌侵染机会多,往往发病较重。

1.4.2 土壤环境。土壤的通透性、酸碱度、质地、肥沃程度、含水量等与病源多少有关。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沃湿润,保水保肥,排灌方便的田块,冬孢子存活低,该病发病轻,否则,发病重。

1.4.3 品种抗性。硬粒、早熟、耐密、耐旱的品种抗性强,不易发病。

1.4.4 种植制度。整地质量不好,墒情差;播期过早,播种过深,连年重茬,种植密度过密,管理粗放,导致病原菌增多,易发病。另外,施肥单一或肥水过多等造成植株生长幼嫩,抗病性差,田间发病较重。

1.4.5 菌源数量。田间残茬过多,玉米秸秆田边留存多,不能及时清理,病源量大,来年发病较重;粪肥带菌施入,增大病源数量。

2 防治措施

2.1 选用抗病性品种及合理轮作

一是选用生长期短的早熟品种;二是选用耐旱品种;三是选用抗病品种。目前,郑单958、浚单20、浚单29、隆平206、蠡玉37等抗性好,早熟;而中科4号、苏玉20等易感病。同时,合理轮作,加强栽培管理;且采取配方施肥技术。

2.2 提高整地质量

调整播期,提高播种质量。加强土壤整理,耕耘耙平,免耕地及时除茬灭茬,减少病原存活率。精细选种,提高种子发芽率,适当推迟玉米播期,避开侵染高峰。适当浅播,缩短出苗期。足墒播种,确保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几率,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3 消灭病菌来源

施用不带菌粪肥。玉米生长期,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外,忌喂牲畜;收获后,及时清除或烧掉病株,减少来年病源残体和土壤带菌。

2.4 药剂防治

2.4.1 土壤处理。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50 g药剂拌细土50 kg)盖种或进行土壤处理,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50 g药剂拌细土50 kg)进行土壤处理。

2.4.2 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7%拌种;或用16%福·克·唑醇悬浮种衣剂1∶50、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20、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00包衣,效果均佳。

2.4.3 苗期喷雾。玉米刚出苗至3~5叶时,用15%三唑酮粉剂750~1 000倍液喷雾,或用2%戊唑醇+4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可在花前期结合其他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

3 参考文献

[1] 张玉聚,武予清,崔金杰,等.中国农业病虫草害原色图解(一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

[2] 尹柏德,曹艳蕊.玉米丝黑穗病近年发生原因及有效防控技术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5(4):19.

[3] 李建喜.玉米黑穗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6):25.

[4] 王秀兰.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2010(5):47

[5] 张好燕,李志锋.新安县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