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体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在小学生的身上也有所体现。因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各科教学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体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该怎样通过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呢?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亲人比较宠爱他们,导致学生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心理焦虑。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考试仍然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一些家长、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数比较重视,这种重视在平时的言谈举止间表现了出来,就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一些学生面对这些压力,没有正确、有效、及时地进行调节,这种心理状态累积出来的结果,就使学生形成了心理焦虑。具体表现为:害怕批评、畏手畏脚、不敢回答问题、惧怕考试,甚至出现失眠、精神衰弱、记忆减退等问题,精神上经常紧张、不安,烦恼经常伴随。
2.人际交往障碍。所谓的人际交往障碍就是没有形成理性的人际交往,存在沟通障碍等。具体表现为:敏感、多疑,经常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严重的自我保护倾向、偏执倾向,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是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放纵行事。
3.承受能力低,抗挫折能力弱。由于学生的生活一般比较顺遂,有什么事情家人就给解决了,导致学生的承受能力比较低。尤其是学习中面对一些压力与挫折时,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弱,只会消极应对,一味地去逃避,不能积极解决问题,甚至面对挫折,一蹶不振。
4.强迫症。在小学生中间,也会由于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出现强迫症的行为,比如咬笔头、对完成的事情不放心、反反复复检查、说话结巴、走路姿态不正常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体育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之一,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而且可以通过动态性、实践性的运动形式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发展。
1.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体育教学中有些是激烈的运动项目,如快速跑、踢足球、打篮球等,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肌肉紧张,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些激烈的运动,可使学生的压力随着汗水挥洒出去,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而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呼吸,帮助学生用体育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使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小学体育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避免孤独感、抑郁症。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多以集体形式进行,学生的活动都在一个集体或者是小组中进行,这样就需要学生与其他学生、教师进行协同合作,所以,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人交流、理解他人的能力是有益的。而且这种集体活动弥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的缺憾,对于消除学生的孤独感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大集体中其乐融融,也有效地避免了抑郁症的出现。
3.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生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抗挫折能力低是我们比较担心的问题。小学体育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体育活动中的一些项目常常会出现对学生自身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验,如果学生能够坚持下来,就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积累的积极情绪就会使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克服活动中的困难,从而锻炼了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学生的意志力、坚韧力等意志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4.小学体育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而且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都得到了提高。这些在体育中学到的东西可以运用到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可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小学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善于合理利用及挖掘现有的各种体育运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1.增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的思维习惯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体育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将健康的心理、行为渗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体育教师要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教师直接、频繁的接触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获得“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2.切实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产生亲近感。通过一些集体项目,学生之间有了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亲密关系,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协调了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适度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体育教师在进行运动项目的选择时,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给学生产生困难的项目,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困难,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距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觉到完成任务有困难,要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如果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那么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就是一种提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以后可能遇到的挫折,也能产生正确的处理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如果总是遇到困难,将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消极心态。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先前成功的经历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产生满足的学习心理,从而产生学习信心,快乐、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