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清真古寺,探寻回族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清真古寺,探寻回族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方面进行呈现。教师利用西斋小学本地资源――清真寺,组织学生探寻回族文化,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活动中时时在生成,处处有惊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呈现

中图分类号:G6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25-02

一、活动背景

湖北省松滋市水镇有一座独特的建筑――清真古寺,它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2015年9月20日,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开斋节活动。第二天,班上回族学生刘菁文就向同学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开斋节的盛况,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问什么叫开斋节?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只有回族人才过开斋节?有的学生问清真古寺和回族有什么联系?……看到同学们对这一话题兴趣盎然,教师便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决定走进清真古寺探寻不一样的回族文化,于是“走进清真古寺,探寻回族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诞生了。

评析:活动主题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就值得我们去探究。这种同学间的交流,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稍纵即逝,教师抓住这个生成性教学契机,既满足了学生的欲望,又使他们乐于实践,主动探究。

二、活动目标

1. 了解清真古寺的建筑特色及其意义;了解回族的宗教活动、服饰特色和历史典故;

2. 了解回族饮食的特色,学做回族菜肴,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创造的喜悦;

3. 学会撰写总结报告,能将活动成果通过新颖恰当的形式进行展示,感受同学间协作交流的乐趣;

4. 探寻回族文化丰富的内涵,感受回汉文化的异同,从而形成保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评析: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目的,做到心中有数。预设和高水平的弹性化设计,才能让课堂教学精彩生成。

三、活动过程

“走进清真古寺,探寻回族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分4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制定计划。

在开题课上,教师播放9月20日清真古寺举行开斋节的视频,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罗宇轩同学说:“我想知道清真古寺的屋顶上为什么有月亮和星星”;黄玉立同学说:“我想知道回族人的饮食习惯和汉族人有哪些不同”;S杨谦同学说:“我想知道西斋回民经常开展哪些活动”,等等。经过一起讨论、梳理,大家最后确定对“清真古寺建筑特色、回族服饰、宗教活动、饮食特色、历史典故”进行研究。

子课题确立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立了5个小组,即:建筑特色组、回族服饰组、宗教活动组、回族饮食组和历史典故组。小组成立之后,各组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组内分工,制定了小组活动方案。

评析: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筛选、梳理,最后确立了5个子课题,这是非预设而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指导促进了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加强了研究的可实施性,使研究有目的、有方向、有深度。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自主体验。

根据方案设计,各小组迅速展开了活动。回族服饰组的同学采访回族社区的马主任,了解回族服饰的特点;历史典故组的同学查找有关西斋清真寺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宗教活动组的同学在洗小净,准备去参加礼拜;建筑特色组的同学们分工明确,有的在清真寺内拍摄照片,有的查找这些特色建筑的含义;回族饮食组的同学不仅跟金大爷学做腐汁牛肉,还学做油香和拉面,各小组的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作为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要时刻关注活动过程,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以便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活动中期交流会上,回族饮食组的同学们提出:为什么回族人吃牛肉,却对猪和猪肉特别地忌讳呢?民族服饰组的同学们提出:为什么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穿民族服饰呢?宗教活动组的同学们提出:我们西斋的地名和回族的开斋节有没有关系呢?……这些问题,是孩子们认真思考的结果。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商议,根据需要,再访清真寺。

评析: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把学生从学校带入社会,给他们一个真实、开放的课堂,生成性的星星之火必将成为燎原之势。通过参观、调查、访问、实践等方式开展小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带着问题去探索,会获得更深的体验。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展示交流。

通过前段时间的活动,每个小组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了避免让成果交流会变成费时而又低效的“资料播报”,教师指导学生分三步走:

第一步:对资料去粗取精,利用概括主要内容、填写采访记录表、填写信息采集表等多种形式进行加工提炼。

第二步:学会撰写总结报告,通过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一篇篇优秀的总结报告脱颖而出。如黄雅洁同学的报告中不仅写出了本次活动的收获,还进行了反思总结。

第三步:掌握一定的成果的策略:高质量的成果交流会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滋有味的。教师组织同学们围绕“如何选择新颖、恰当的形式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付志翔同学说:“各个小组选择的形式不能都是手抄报,要根据本组的内容进行不同的选择,尽量避免雷同。”伍诗颖同学说:“小组长的汇报发言很重要,除了表达的条理要清楚,还要有一个好的开场白和结束语。”张李宏同学说:“要用多种形式展示活动成果。”……师生总结出了有关成果的策略。各个小组在班级交流会上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建筑特色组的同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回民服饰组的同学采用表演回族舞蹈“花儿与少年”和绘画两种方式进行展示。历史典故组的故事大王付志翔同学在讲回族《唐瓶壶》故事。回族饮食组的同学们带来了回族美食,组长张李宏同学的广告词“大家看这是西斋回民的特色菜――腐汁牛肉,色香味美,营养丰富,提高记忆力,真是不吃不知道,大家快来尝一尝吧。”冉小树同学带来了回族小吃油香饼正在现场叫卖:“五种味道,六种粮食,好吃又大补,要吃就吃油香饼”。宗教活动组的同学采取手抄报和召开小记者会的方式。

在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也提出了在活动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有小组提出:“我镇回族人口本来就少,现在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在逐步汉族化,回文化是否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小组提出:“我们水是一个旅游大镇,如果把清真古寺重新修缮,并入水旅游的大网,对提高我们水的知名度是不是有很大的作用?”笔者鼓励他们不回避,不放弃,继续开展探究和实践,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度体验。

评析:生成性教学要根据课堂教学及时做出机智性的调整,以使教学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通过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指导,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表演、讲故事、做美食广告、召开小记者会、手抄报和绘画等新颖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使整个展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第四阶段:活动评价拓展延伸。

为了使此次活动的收益最大化,我们组织了评价反思。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自我评价。黄田瑞同学在日记中写道:“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网上的许多信息不一定准确,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一定要亲自去调查,认真分析,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在活动接近尾声时,孩子们似乎意犹未尽,想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笔者对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并期待他们将来能够编辑出自己的《各民族文化集》。

评析: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采用多元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唤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人生的自信,从而不断进步。

四、活动反思

1. 活动主题的产生要立足兴趣、着眼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像传统的学科课程那样有教材作为依托,它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的兴趣点,开发出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

2. 活动实施要凸显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让学生如拨云见日,受益无穷。参与本次活动的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基于参与本次活动的是本校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两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基础,教师把指导的重难点确定为成果的策略上,大大地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3. 活动过程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最根本的理念就是开放的课程观、生成的教学观。教师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牢牢把握的就是: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体验、去分享、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