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纸上硝烟 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纸上硝烟 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珍重一份清白,不管多久远

先人精通于技,如四大发明,又奇又妙,只是术之苦,非常人所尝。

熟悉的一位先生,前几日约我写篇文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自己已知天命,仍兢兢业业行走于田野乡间。在电话里真切地焦虑着,他说,我在铅山。

总是这样,好多东西在即将逝去的时候才会唤起人们的珍惜,这次是“千年寿纸”的身世之争。老先生奔波于福建连城与江西铅山,他说,总说清白如纸,这下,纸也不清白了。

老先生提到的这被人搞得难以清白的纸,是“连史纸”。 “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素有“寿纸千年”的美称。早在元代即被誉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相传是福建邵武连姓兄弟经过多年研制,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清代乾隆十六年《连城县志》记曰:“纸以竹穰为之……又有连史、官边、烟纸、夹板等纸”,这是我国最早记载“连史”纸张名称的史料。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能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四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也将连四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

文人对纸素有难以名状的深情,更何况是这种既古老又多情的纸。它的身世纵使被今人变得纠结,那扑朔迷离的剧情也只会在传奇色彩中增添它的价码。世人常从利的角度琢磨它的价值,却全然不知,即便不去争夺,它的珍贵依然让人惊叹。

做好的连史纸纸白如玉,厚薄均匀,着墨鲜明,吸水易干,永不变色。当时是个让人追崇的好物件,它问世后,名重艺林,效仿者无数,为世人所珍爱。

早居庙堂之上,乾隆皇帝曾以连史纸赐予大臣,他们却舍不得用。清嘉庆十七年汀州府《临汀汇考》云:“汀地物货,惟纸行四方……连邑有连史、官边、贡川、花胚最为精细,文讳用之。”当时的连史纸真真是文人的心头好,他们喜欢用它来制作碑帖、信笺、扇面,据说用连史纸所印刷的书,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

如今对连史纸的再关注,众人皆知,那建立在有些的名誉的追求下的积极与主动,如同对于连史纸的身世之争,江西人说在铅山,福建人说在武夷。言之凿凿,莫衷一是。

传承一份美好,不管有多难

茫茫岁月,那些记在连史纸上的传说连同这奇妙的纸,不管曾经有多美好,也已然成为过去。长情之人总是辛苦,那些懂得的,纪念的,总会有些尴尬得不知身在何处。

在有着1200多年连史纸生产历史的铅山,现在只有3人懂得它的制作技艺。浆源村的千寿纸坊里负责纸料制作的是84岁的翁仕新老人,纸料制作是对纸张的耐久性、洁白度、均匀度等性能有重要影响的技术环节,更是连史纸制作技艺中最具科学和历史价值的工艺。这一工序全县只剩翁老一位传人,如今他带的徒弟是64岁的村会计周良才。负责烘纸的师傅雷乃旺64岁,十六七岁时在国营林场的纸厂干过几年,“”开始厂子关门,就一直没做过,他说连孩子也不知道他有这门手艺。负责制纸浆抄纸的章仕康算是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今年39岁,17岁跟父亲学过徒,干过4年抄纸[1]工。

手工制作连史纸,既要谨慎选材,又要严格遵守各项工序。这连史纸纯手工操作,所谓“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制作纸张的竹子要选取每年立夏前后的嫩毛竹,此时的嫩竹还没长叶,纸浆丰富。砍下后坐山阴干两个月,下山后要叠堆成山,用清水冲浸三个月,然后剥去外皮,得到竹麻丝后,通过浸、沤、洗、蒸、煎、漂、槌、晒、碓等72道工序,成为熟料,由人工做成圆形纸饼,分两次放到山坡上进行长达半年之久的天然漂白。与化学漂白相比,日光漂白利于保持纸张的耐久性和洁白度,且无环境污染。

竹子采伐晒干后,用石灰水发酵,两三个月后捞出洗净晒干,清水泡后,去除杂质,透彻晾干后,舂细,放入池子里搅拌均匀,经过滤网将泥浆排净后,加入一种起凝固作用的植物液体,便成为造纸的纸浆。继而,反复的程序里还有更为缜密的手艺。紧接其后的“抄纸”是造连史纸的关键。“抄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帘,用抄纸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便“抄”起来,帘子滤掉水,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彻底干透后,连史纸制成。

手艺的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制纸太枯燥、太辛苦,技术要求却高。抄纸工一直要站在纸槽边,手拿着帘子不时浸泡水中。夏天还好,冬天就感觉冰冷刺骨;烘纸工一年四季在火炉边做事,烟熏火燎不说,夏天难免汗流浃背。但是这份祖先的智慧,即将遗失的美好,不管再难也要传承。

追寻一份珍贵,用行动承载历史

但是传统生产工艺的低效目前愈来愈面临现代技术标准化复制的冲击,再加上日子越来越快,生活越过越糙,那些纯手工的东西再好,只怕人们也等不起。

老先生疲惫地奔走,他说自己屡屡站在那镇子上相似的明清古街,踏着残损的青石板巷道,看着街两旁古旧与现代杂陈的民居,内心便隐隐发痛。文化遗产保护地往往如此,虽然在武夷山脚下的天柱山乡浆源村,铅山连史纸制作技艺传习所经过两年的筹建,已能稳定生产出合格的纸,但那种以开发和利用为目的的保护,真是让人忧心忡忡。

辛苦的奔波并非一无所获,2006年连史纸便被定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后的连史纸,据说已经投入规模化生产了。为数不多的工厂里,一年仅立夏前后备一次料,无论是资金、场地占用等方面都很是集中,有些厂家两三年的毛竹也用,直接影响纸品的细腻度。为了缩短生产周期,还有的厂家也会采用化学漂白,制成的纸张会有几分旧时连史纸的风韵,而大张旗鼓的包装与宣传,却着实有些喧宾夺主的样子。只是,市面上终于又有了“千年寿纸”的身影,很多人知道了它,隐隐约约地了解着它曾经的传奇。

总说失而复得是人间幸事,死而复生的一般是再造传奇。只是,或许是我偏执,我总以为,遗产关联着死亡。我很想借穿越剧里的英雄气概回到过去,只是,未来太远,人们总幻想着日后的功成名就,而忘却了曾经的辛苦与平淡。

连史纸的清白大抵是这样模糊了吧,众说纷纭的身世之谜让一张纸的命运曲折离奇。只是,或许不管怎样,它的存在都是一种印证,祖辈的勤劳与诚恳,对待一张纸,一种生命。这种印证也是一种存在,尽管有些硝烟的纷扰,但却永远地提示,那些无法被更改的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