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壁画造镇的美丽与哀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壁画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不但传承历史记忆,并且利用美的崇高性和感染力,提升观者对神圣力量的向往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壁画于1851年正式被法国建筑学家们定义为公共艺术。尔后,随着现代主义对个体独特性的肯定,艺术家们也开始利用壁画表达个人思想。美国自1920年代开始,受到墨西哥壁画运动的影响,壁画从具装饰性和教育性意义的艺术作品转而成为社会运动的载具,并针对反战、女权、食品安全、文化认同和环保等社会议题进行论述 。台湾近十几年来,也有不少行动艺术家深入社区,与社区居民互动,从共同创作壁画的过程中,提升居民对社区文化、历史和环境的关怀
壁画的功能不断扩充,除了艺术家用来表达对环境、政治和社会等议题的思辩之外,近年来,更成为地方政府彰显社区特色和提升经济价值的工具之一,彩绘村和彩绘巷弄如雨后春笋般在台湾和世界各地陆续出现,这些景点透过游客拍照、打卡和上传图片分享至网络社群,迅速形成观光热潮,成为今日生活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文将藉由台湾彩绘村案例,说明“壁画造镇”与社区文化、美感与经济之间所产生的冲突与融合,并探讨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在社区发展上的意义和局限{1}。
一、点、线、面,原创与复刻
台湾壁画造镇的脉络有迹可循。最早从零星分散各地,由教师带领学生彩绘的校园或社区围墙;或由艺术家个人深入社区的艺术行动计划,例如:台西蚵贝镶嵌壁画;或由多位艺术家驻点创作的艺术街坊,例如:嘉义县北回归线艺术行动或台南市海安路的蓝晒图;到由政府或民间企业资助,融合各艺术形态和媒材的艺术村,例如:台北市宝藏严艺术村、台北市东区粉乐町和高雄驳二特区等。
然而,壁画造镇的热潮要从台中市的“彩虹眷村”开始说起。彩虹眷村 (见图1) 是一个以独特视觉美感吸引人潮的成功案例。尽管素人画家黄永阜先生一开始的目的并非观光事业,却因画满整个即将拆除的眷村墙面和道路,意外吸引大量人潮和各地媒体争相报导,最后更因其艺术价值而被市政府破格保存。这几年来,彩虹眷村壁画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许多日常生活文具用品,在当地和网络贩售,创造许多经济价值。此后,利用彩绘墙(村) 吸引人潮的策略被其他社区大量复制,造就处处皆有彩绘村的现象。
二、壁画造镇在社区文化、美感和经济上的争议
可惜, 并不是每一个彩绘墙 (村)都是好的案例。彩绘热潮兴起后,许多以美日动漫画为主题的彩绘街道蓬勃出现,例如:台南市大内区石林里、台南市善化区胡家里和嘉义县新港乡南仑,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以日本动画“龙猫”为主题的彩绘村。这些动漫壁画与地方特色几无关联,画在任何一个社区墙面都显得没有历史深度也没有文化根源,更可惜的是完完全全地移植外国文化,不但突显台湾原创艺术的贫乏和外来流行文化的强势移植,更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商标权和智慧财产权。彰化县福兴乡福宝村的日本动画“海贼王”涂鸦墙,就是一个被告侵权的案例 。
除了“同质化”的模仿形式外 ,壁画的美感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其实,一系列红砖白墙乌瓦的村庄,加上群树环绕,绿荫盎然,单纯就很美,为什么还要在墙上涂上花花绿绿的图案呢?这些问题也逐渐引起艺文界人士的思考和讨论,并发起护墙运动 。为了突显社区特色,打造知名度,许多社区试图模仿彩虹眷村富有童趣的涂鸦,却无法与社区环境和建筑相融合,反而显得突兀,不禁让人觉得不如不画。例如,台南市下营区的小熊维尼村,用填充的方式将粗糙拙劣的小熊画像和其他卡通图案画满许多空白的墙面,没有美感,也谈不上文化连结,让人不知所以。反之,嘉义县新港乡板头村的“交趾剪黏艺术村”是众多彩绘村中,能兼具传统民间艺术和环境美感的案例。壁画由当地师傅结合庙宇建筑工艺和马赛克拼贴创作壁画,并融入自然农村风光,细腻地创作出不同于手绘的拼贴美感 。
壁画造镇的另一个目的,是以社区的“故事性”吸引人潮(见图3),创造社区经济价值,但如何在社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永续经营之间取得平衡,也成为新的社区课题{2}。新竹县横山乡内湾村是最早以当地漫画家刘兴钦的《阿三哥和大婶婆》作为特点的城镇,主要推广客家文化、历史和饮食。在约2002年的时候,店家没有很多,但卖的都是很地道的小吃,例如:牛浣水和野姜花肉粽。我特别记得牛浣水,一个大碗中有个大大圆圆的白色麻^,泡在温热的黑糖姜汁中,那是一家有着红眠床的民宿老板特别招待的。民宿老板神采奕奕地说:“牛浣水就是牛在水里玩水的意思。”他说,小时候在田里玩,下雨了跑回家,奶奶都会做一碗这样的小点心给他去去寒。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个牛浣水,但他让商品有了故事,这个故事是和文化历史结合的,特别有意义。
可是,十年后,内湾老街变得和多数知名的老街一样,少了淳朴味,商店和路边摊比邻而居,并列道路两旁,到处都是无地方差别的复古童玩,以及打着客家名号的小吃和各地方特产汇集。虽然更多人认识了内湾,但真正在意客家文化和社区历史的游客又有多少?社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永续经营之间,也付出了一点代价。总体来说,壁画造镇所带来的人潮和经济价值奠基于社区文化,两者共生共存,店家和社区若要永续经营,彩绘村就不能只是追求短暂的商业利益或游客拍照打卡的一次性旅游,而是希望藉由壁画的艺术价值传承社区的文化与历史,创造社区的永续价值。
三、透过艺术,耕耘社区文化
哲学家宋薇在她的公共艺术与城市关系的评论中曾说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各个城市之所以不同于彼此的核心关键。Hein 表示,公共艺术强调作品与设置地点的紧密关系,作品必须呼应地方人文及空间特性,并与观者产生互动。壁画作为公共艺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要彰显的是一个社区的文化和精神。我思忖着,究竟彩绘热潮过后,留下的斑斓壁画对社区居民有什么意义?我想,回到壁画造镇的初衷,不该只是追赶流行热潮,而是应着墨在文化耕耘和社区关怀。如何让社区精神和历史记忆透过艺术继续传承,将会是重要的思考方向。由官方主导的壁画造镇若能放慢脚步,除去快餐式地在每面空白的红砖古墙上,涂上看似绚丽却文化空洞的涂鸦;若能引导艺术家和居民参与壁画创作的过程,对社区的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关心和了解,共同找出社区本有的特色与对未来的期望,尊重当地人文风景,共同培养对土地的关心和情感,也许将能为社区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注释:
{1}“壁画造镇”在本文定义为,相关私人或政府单位策略性地将壁画用于形塑社区文化亮点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营销策略与现象。
{2}云林县虎尾镇顶溪里的彩绘猫村,以当地著名绘本「屋顶上的猫为题材,规划一系列以猫为主题的立体彩绘墙,创造该社区的「故事性。社区知名度增加之后,参观人潮众多,也影响了居民的交通和生活质量(赵家民、黄伟庭,2015)。
(作者单位: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