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及改革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及改革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其“双元制”模式闻名世界,并为全球各国所借鉴。随着时展变化,德国国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非一成不变。本文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具体模式与特点出发,介绍了德国国内近年来对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所进行的新思考,并就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进行了有关探讨。

关键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模式 特点 改革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其“双元制”模式世界闻名。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德国,每年有一半左右的青少年在普通中学毕业后(15周岁以上),从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Ausbildungsberuf)中选择一种,接受“双元制”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这种“双元制”职教模式对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及特点

双元制(Das duale Ausbildungssystem)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所谓“双元”,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企业。受培训者(Auszubildende)每周有3―4天在企业内接受实践性操作技能的培训,每周1―2天回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整个职业培训为期2―3.5年。

在较大的企业中,企业的培训就在自己的徒工培训车间和工作岗位上。在较小企业中的受培训者直接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如果企业过于专业化,无法传授所需的各种知识,他们就得到跨企业的职业教育场所的支持。此外,有的培训阶段也可以由其他企业承担。[2]

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双元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受培训者与企业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受培训者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其主要特点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并体现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特别是定向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3]

受培训者接受的职业教育是由企业和国家两方来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负责提供培训岗位,并支付受培训者一定的生活津贴,根据地区、受训职业和学年不同,每月津贴在300-900欧元不等,并享受医疗、养老、失业和事故保险。各联邦州政府承担职业学校运转的全部费用,受培训者无需缴纳学费。在德国,有大约50万的企业、公共事业单位和自由职业者为广大青年提高职业培训的岗位,其中超过80%的培训岗位来自中小型企业①。

正如金朝勇、钱让清两位所概括的,“双元制”培训体系的“双元”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两个教育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

(2)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3)两种法律依据――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

(4)两个主管单位――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

(5)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课。

目前,德国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共350多种,几乎涵盖了所有经济社会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和管理类、法律和公共事业管理类、矿工、金属工、建筑工、电气工、木工、IT行业、其他服务业、乐器制造业、纺织服装类、陶瓷玻璃类、健康护理类、营养学、餐饮类、农业、环保等。

据2000年的数据,40%接受培训的男青年和55%接受培训的女青年集中在10种最热门的职业上。男青年最喜欢当汽车机械师、电工和机械技工,女青年最喜欢当医生助理、售货员、理发师和营业员。[5]而据德国国家职业培训研究所2009年的统计,最受德国青年欢迎的培训职业前十名分别为:零售商人、售货员、商务管理人员、汽车机电工、工业公司销售代表、厨师、美发师、医生助理、工业机械师、批发和外贸商人。[6]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虽然汽车机电工仍然比较热门,但其排名已经落后于第三产业中商贸、服务类的职业。同时,机电工一体化表现出职业的交叉和整合。分析德国青年对培训职业的选择,可以发现德国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发展趋势,即商业、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生产方式使许多传统的职业逐渐消失或对工人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交叉的职业。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职业培训的专业设置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德国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进行重新界定。

2010年8月1日起,德国最新更新的10种培训职业分别为:制木桶工人、造枪或枪械维修工、(电脑)测绘师、乳业工人、造纸工人、马术师、猎场看守人、帆船制造工人、(电脑制版)服装设计师、测量师。[7]这些新认定的培训职业中,有些是我们较难想象的,但这恰恰体现了德国政府对其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细微把握。可以看出,职业分工更为细化,直接反映了市场对某些领域人才的需求,并将这一点有效地反馈到职业教育体系当中,这无疑是教育育人和企业用人的最佳结合方式。

二、有关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探讨

尽管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经济,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提高就业率,缓解失业压力,无疑是欧洲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对于德国政府,如何继续充分发挥其职业教育的优势,挖掘“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潜力,适应知识型社会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有德国专家分析,未来影响职业教育的因素有:工业、服务业的变化,人口的变化,全球化和国际化。[8]因而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确保培训岗位的充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谓工业、服务业的变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第三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因此,对于第三产业的相关职业的人才培养也就相应地上升到了更高的地位。

所谓人口的变化,主要是指在德国国内,在未来几年中,中学毕业年龄段的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因此,对职业培训岗位的需要也相应降低。鉴于劳动市场的压力和危机,职业培训的市场也趋于紧张。因此,更有必要强化“双元制”职业培训中的企业实践部分,吸引更多的青年人通过接受职业培训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针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德国实际上期望更大地发挥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因此有人提出了职业教育欧洲化的观点,即在欧洲建立一个有可比性、学分互认的、学分可转化的职教系统[9]。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探讨中,主要存在两种思路,即“模块化”和“大学化”。支持“模块化”的专家们强调,应当更灵活、更高效地设置职业培训的教学过程。其基本原则是,把职业培训的资格认证看作是若干模块(部分资质)的集合体。当受培训者逐步达到各个模块所要求的技能水平时,便实现了完整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应允许受培训者相对自由地选择培训模块,包括学习和考核该模块的时间和方式。坚持“大学化”的专家们认为,只有以学校为主导、进行科学性导向的教育体制,以及尽可能高的资质水平才能应对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10]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也要上升到大学层次,将企业和学校结合的学习形式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让广大青年拥有更加多元化、更高层次的获得学历和职业认证的选择。

总的来说,这种争论核心在于是否进行职业教育的范式转变,是加强学术性,抑或是突出实践性?我认为,“模块化”的方案更有效可行。面对未来经济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只有更加灵活才能更加切实地做好应对准备。比如有的专家提出,可以推行“2+X”模式,[11]即在2年的基础培训后增加第三年的专门方向的培训。这必将对受培训者满足企业的个性需求起到推动作用。另外,可以在维持原有行会组织的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更现代化的考试和认证模式,如模块化考核、过程记录等。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德国青年人在培训职业的选择上呈现出过于集中的趋势。德国国家职业培训研究所所长克雷莫尔(Manfred Kremer)指出,每年有约1/3的男青年和超过1/2的女青年都希望选择所谓的热门培训职业。[12]这导致部分职业培训岗位出现了紧缺现象,进而影响了青年人的职业融入和社会融入。实际上,这种从众性的选择并不理性。热门职业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就业优势。青年人应首先对欲选择的培训职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咨询,在可能的情况下先积累些实践经验,通过理性分析来选择培训专业。在这一点上,有关部门能否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德国政府从来没有忽视过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009年,德国教育和研究部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十大指导思想:[13](1)允许多样化的中学毕业方式,提高职业教育地位;(2)积极鼓励残疾人接受职业培训,制定新的资助政策;(3)优化学校到企业过渡阶段的培训,确保人才培养切合企业需求;(4)强化职业纪律,加强职业培训的灵活性;(5)拓宽培训基础,充分利用培训资源;(6)提高透明度,改善学生就业;(7)“第二次机会”,即给年轻人提供资格考试的重考机会;(8)建立一个对全欧洲开放的职教系统,提高人才流动性;(9)加强双元制在欧洲范围的优势,发挥其在国际职业培训市场的潜力;(10)制定以未来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政策,实现经济、科学和政治的协调发展。

三、结语

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先进的模式和经验,他们不断结合实际进行主动思考和变革的精神更是值得借鉴。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探索适宜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并从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一些试点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但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由于两国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在如何取得更大成效上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我们应立足本国实际,结合德国的有利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

注 释:

①德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拥有约360万中小型企业以及自主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企业总数中约99.7%都属于所谓的中小型企业(指500名员工以下或年销售额50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正是这些中小型企业创造了德国57%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4%的财税收入,提供了70.2%的就业和81.9%的学徒培训机会。在所有中小型企业中,48.9%从事服务性行业,31.4%从事制造业,19.7%从事贸易业。德国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引导为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减轻企业负担,更大程度上发挥中小型企业灵活、创新、专业的优势,使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78.

[2]德国联邦政府新闻与信息局.德国概况[M].法兰克福:莎西埃德出版社,2000:433-434.

[3]龚利群,黄日强.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2.

[4]金朝勇,钱让清.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思想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33-34.

[5]姚宝,过文英.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41-342.

[6][12]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Haufig gew -hlte Ausbildungsberufe-und ihre Alternativen[OL].www.ausbildung-plus.de/html/860.php,2010-06-16.

[7]Schambeck,Arne.Modernisierte Ausbildungsberufe 2010[M].Bonn,2010:6.

[8]Brosi,Walter.Der Weg zur Bildungsrepublik:Zukunft der beruflichen Bildung[J].In:Wirtschaft und Berufserziehung,2009,(6):13-18.

[9]Kruse,Wilfried/Strauβ,Jürgen/Braun,Frank/Müller,

Matthias.Rahmenbedingungen der Weiterentwicklung des Dualen Systems beruflicher Bildung[M].Düsseldorf,2009:90.

[10]Spottl,Georg/Bremer,Rainer/Grollmann,Philipp.Gestaltungsoptionen für die duale Organisation der Berufsausbildung[M].Düsseldorf,2009:71.

[11]Bundesvereinigung der deutschen Arbeitgeberverb?nde. Neue Strukturen in der dualen Ausbildung[M].Berlin,2007:14.

[13]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Zehn Leitlinien zur Modernisierung der beruflichen Bildung:Ergebnisse des Innovationskreises berufliche Bildung[M].Bonn/Berlin,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