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塑造手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塑造手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塑造手段

“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从这句妇孺皆知的戏剧人物造型中论文联盟,可见曹操作为文学形象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可以说,曹操是《三国演义》诸多人物形象中被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那么,曹操的文学形象究竟有何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握的呢?

一、通过一种“范式”塑造曹操奸雄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模式化的特点。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心中早已准备好了一种“范式”,主要人物一出场便确定其基本性格特征,以后则在故事情节的叙述过程中,再通过人物自身和他人言行的“显示”而不断加以强化,使其性格特征在叙述上呈线性稳定发展趋势。【1】曹操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说第一回曹操首次出场时那段文字是极有代表性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2】时人有乔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南阳何?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寥寥百余言,说尽曹操的外貌、家世、为人和个性。紧接着作者就迫不及待地借他人之口点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小说中曹操这一形象定下了性格基调,作者本人对这人物的爱憎褒贬也尽现读者眼前。曹操一出场作者就给其定型为“奸雄”,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当陈宫斥责曹操知错而故杀人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注定了他一生活动的轴心就是以他的个人利益为中心。文中对人物定型后,不仅通过一系列事件表现人物形象,还在作品中借他人之口说出了曹操极端利己主义的行为,刘备说过:“曹公轻贤傲士,只可同忧,不可同乐,若心一变,死无地矣”。杀死祢衡就是一个例子,曹操不杀之而使人为之。曹操以替父报仇为名进攻徐州,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残暴不仁,让人触目惊心。曹操也不否认自己是奸雄。“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3】

二、用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奸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将其定型后,通过其自身的语言和行动将其“奸”刻画的得栩栩如生。小说中曹操是一个时刻活动着的形象,只要曹操登场,我们总可以看见他的行动,听到他的讲话,而且,只要曹操登场,总是有事件围绕着他发生,展开。

当众官在王允家中念及董卓弄权、社稷难保而一起大哭时,曹操却一人却抚掌大笑,声言“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3】这里,作者的两个动作“抚掌”、“大笑”一句话“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鲜活生动的勾画出曹操口出大言、自命不凡同时也表现了曹操过人的胆气。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之后的曹操的形象描写中,打了败仗的曹操在狼狈逃命的途中,其心理活动是多层次的。战败开始时“肝胆皆裂”;逃至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未见伏

转贴于论文联盟

兵,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正当他讥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时伏兵出现,惊得他几乎坠马。逃至葫芦口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正当曹操笑“诸葛亮、周瑜智不足”时伏兵再次出现,操落荒而逃。逃至华容道操在马上扬鞭大笑,笑周瑜论文联盟、诸葛亮是无能之辈。正说间关羽截住去路,念往日厚恩放走曹操。曹操安全回到营地时,却又“仰天大恸”,“捶胸大哭”。【4】对于曹操这种跌宕多变的复杂心理状态,书中并没有直接剖析,作者注重的仍然是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作者显然并不关心人物形象的实感,他要表现的仅仅是人物的性格。这段描写把曹操那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体现曹操奸雄形象

刘备说:要“事业可成”,必得“每以操相反”作者将刘备与曹操作正反对比来写。通过这个对比方法,自然把刘备太高了,美化了,而把曹操贬低了丑化了。比如曹操枉杀吕伯奢一家八九口后,陈宫责备曹操多疑、无义,而作者为了宣扬“仁君”思想,为了替刘说话,使曹操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又使刘备说出: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5】等话。当然曹操这话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曹操杀董承、董贵妃,灭伏皇后三族等,凡是不为自己所用的都必除之以防后患。而刘备为了与各个军阀集团争夺文武幕僚和人才,他是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对诸葛亮的态度最为典型,三顾茅庐已成为天下美谈。对于刘备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争取别人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劳。他衡量了当时政治手段利弊,得出这样的结论:“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以操相反,事乃可成。”他从本集团所处的环境及长远利益考虑 “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为了取得民心,得到天下,他可以不计较眼前小利。所以刘备头顶的是“仁”字,而曹操背的却是“奸雄”的骂名。 转贴于论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