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语专业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写作中衔接手段运用的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研究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英语专业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议论作文中衔接手段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考察了衔接的使用与作文水平间的相关性。统计结果与分析表明:(1)总体来说,衔接手段的使用与高低年级学生作文水平均呈显著相关性;(2)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在各种衔接手段的运用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部分衔接手段呈现出显著差异;(3)两个年级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在作文中或多或少地使用了一些具有口语话特征的衔接手段。上述研究结果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对比分析 二语写作 衔接手段 作文水平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12
Abstract In this study, Halliday and Hasan of the discourse cohesion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the second grade English majors and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hesive devices in the compositions of discuss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correlation with the level of convergence between.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1) overall, the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and the high and low grade students writing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2) the use of English Majors of cohesion in all kinds of different parts, cohesion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3) the students of grade two are a common problem, namely in the composition of more or less use of some features of cohesion with spoken word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have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Keywords comparative analysi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cohesive devices; composition level; relevance
0 引言
Halliday和Hasan所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①该著作对衔接现象所做的研究在语篇分析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作者的观点,句子组成语篇必须具有谋篇机制(texture),它包括结构性与非结构性关系。前者指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后者指语篇内部的衔接。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包括指称、连接、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五种类型。他们进一步指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②是语篇连贯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语篇连贯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
衔接理论自创立以来便被运用于许多学科和领域,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语篇分析和语言教学。③它一方面有助于分析语篇的组成方式,语篇与语境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衔接纽带在语篇中形成的网络来了解语篇发展的脉络,对学生认识语篇的意义整体和微观联系都有帮助,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听、说、读、写的教学中。本研究正是以衔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专业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写作中衔接手段的运用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问题设置
本研究拟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写作中衔接手段的运用是否存在差异和共性?若存在,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衔接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性如何?这种相关性是否因年级不同而发生变化?
1.2 研究对象
笔者从江苏省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和四年级随机各抽取了30名学生(总计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以Halliday和Hassan的衔接理论作为基础,对学生作文中的接手段数量进行计算。本文所统计和研究的所有衔接手段如下:(1)指称,包括人称指称、比较指称及指示指称;(2)连接,包括附加、相反、原因、时间;(3)替代和省略;(4)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和反义词、泛指词、搭配。
1.4 数据收集
参与研究的60名学生在45分钟内以“On Happiness”为题目写一篇长度约250单词的议论文。学生不得使用字典或其他参考书目。然后由三名长期从事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丰富作文批阅经验的老师,按照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评分标准,对所有60篇作文进行评阅 (经检验,三位评估者之间的信度达0.84)。三名老师所评分数的平均值为每篇作文的最终得分。
1.5 数据分析
按照“(三)研究工具”中所归纳的分类对所有作文中的衔接手段进行了统计,并运用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对高低年级学生运用衔接手段的整体情况进行考察;(2)检验两组学生在各种衔接手段运用上的具体差异和共性;(3)计算衔接手段与作文成绩间的相关系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研究结果
2.1.1 高低年级学生作文中运用衔接手段的整体情况
从统计结果(见表1)来看,二年级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衔接手段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指称、词汇衔接、连接以及替代和省略。四年级与之略有差异:词汇衔接、指称、连接、替代和省略。四年级作文中替代和省略的的数量略低于二年级,而指称、连接和词汇衔接的数量均高于二年级。两个年级(见表2)在指称和词汇衔接的使用上呈现显著差异(P
2.1.2 指称
分析表3的数据可以发现,二年级学生作文中各类指称手段的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四年级学生作文中的各类指称手段比重与之相似。以上结果这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各类指称衔接的大体比率上存在一致性。而从表4看,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在比较指称、指示指称的使用上差别不大,但在人称指称的运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当然,高年级学生写作中也没有完全消除口语话倾向。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四年级学生作文中指示指称的数量甚至还略多于二年级学生。Biesenbach和Waesenforth曾指出,指示指称(this, that , these ,those等)主要出现在口语表达中。⑩可见,即便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作文中,口语话倾向依然无法避免。
2.1.3 连接
表3的数据显示,二年级学生所使用的各类连接手段的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时间、原因、相反、附加。四年级与之略有差异:相反、原因、 附加和时间(均为21.8%)。而表4的数据说明,高低年级学生在附加、原因、时间运用方面差别很小,只有在相反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P
值得注意的是,高低年级学生运用连接手段的整体情况基本一致,其数量并无明显增加或减少。而且两组学生作文里连接手段的数量明少于指称和词汇衔接,仅高于替代和省略这类口语话衔接手段。此外,笔者在统计过程中发现两个年级学生使用的连接手段过于单调,缺乏变化。根据Biber和Ben-Anath的观点,连接词明确表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是比较正式的书面文体特征,对于语篇构建和理解都有着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则证明,中国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在写作中对连接手段的把握尚存在问题。他们很难对其合理运用以使自己的语言形式更接近地道的英语书面语。
2.1.4 词汇衔接
表3中的数据显示两个年级学生作文中出现比率最高的词汇衔接手段都是重复。其他三种词汇衔接类型所占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二年级:搭配、泛指词、同义和反义词;四年级:同义和反义词、搭配、泛指词。表4说明,高低年级在重复、泛指词、搭配的使用上差异不大,而在同义和反义词的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P
此外,在各类词汇衔接中,重复在高低年级作文里都占了很大比列。由此看来,能否合理使用词汇衔接是中国英语学习者面临的普遍问题,他们作文里的词汇单调,缺乏变化和深度。该现象印证了以往研究者提出的重要观点:词汇是外语学习的一个最大难点。
2.1.5 衔接手段的使用c作文水平间的关系
通过衔接与作文分数的相关分析(表5)可以看出,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文章里衔接手段总数都与写作成绩呈高度正相关(二年级: r=0.618, P
3 结语
本次研究表明,在不同学习阶段,英语专业学生作文中的衔接手段既有差异,也有共性。差异体现在:低年级学生尚不能对衔接手段应用自如,易出现误用、遗漏或过度使用等问题。相对而言,高年级学生更善于灵活运用各种衔接手段来保证作文的连贯。可见,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运用衔接手段的能力也呈上升趋势。共性表现在:两个年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具有口语特征的衔接手段。这说明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普遍特点。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说明,衔接手段的合理运用对优秀作文的贡献很大。
上述发现对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具有一定启示。既然衔接是作文成绩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对衔接手段的讲解和灌输。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高年级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识别口语及书面语中不同类型的衔接手段,使其在写作中减少或避免使用具有口语特点的衔接手段。在低年级写作课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克服口语话倾向,更要注重传授语篇基础知识,通过深入明确的语篇讲解与分析加深学生对于良好语篇及其衔接手段的认识,并辅以长期适量的写作训练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衔接手段。
最后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待完善。首先是研究样本过小,其次是本研究只涉及了议论文中的衔接特点。建议今后的研究可借助IT技术、语料库等手段对一至四年级学生通过长期跟踪调查的方法来历时研究各个学习群体在不同文体中衔接手段运用方面的异同和变化特点,以扩展和完善二语写作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语具身语言理解的动感共振研究”(14BYY057);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英语学习者口笔语命题作文中叙事话语结构比较研究”(xjj2014-39)
注释
①②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1976.
③ Mc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④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⑤ Biber, D. 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⑥ van Hell, J. G., Verhoeven, L., Tak, M. and van Oosterhout, M. To take a stance: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the use of pronouns and passives in spoken and written narrative and expository texts in Dutch [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 (37):239-273.
⑦ 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 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语料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68-274.
⑧ Shaw, P. and Liu, E. What develo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8(19): 225-254.
⑨ Reynolds, D. W. Learning to make things happen in different ways: causality in the writing of middle-grade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2(11):311-328.
⑩ Biesenbach-Lucas, S. and Weasenforth, D. E-mail and word processing in the ESL classroom: how the medium affects the message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1(5):135-165.
Ben-Anath, D. The role of connectives in text comprehension [J]. TESOL & Applied Linguistics, 2005(5):1-27.
Jin, W. J. Cohesion and the academic writing of Chinese ESL students at the graduate level[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98(2475A):59-67.
Crossley, S. A. and McNamara, D. S. Computational assessment of lexical differences in L1 and L2 writing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9(18):119-135.
Kang, S. The effects of a context-embedded approach to second-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J]. System,1995(23):43-56.
李L忠.语篇的衔接、连贯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25-28.
宋美华,夏纬荣.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与语篇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生好作文与次作文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2002(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