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把游记写成“由”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把游记写成“由”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生或多或少都跟家人、亲戚旅游过,因此,写游记的素材不缺,兴趣很浓,都想把旅游的经过和感受写进去。但不少的学生只有热情,却缺乏写游记的基本知识。本文主要谈谈关于如何避免将游记写成“由”记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游记;作文教学;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读过的一些文言文中,有一部分属于游记,像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这说明古人也很重视旅游,重视写游记。现代旅游业不断发展,游记也跟着多起来,如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学了古今的游记,我们也结合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学写游记。学生或多或少都跟家人、亲戚旅游过,因此,写游记的素材不缺,兴趣很浓,都想把旅游的经过和感受写进去。但不少的学生只有热情,却缺乏写游记的基本知识,结果把游记写成了“由”记,就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取舍不当、详略不分、层次不清、中心不明、语不惊人。

那么,怎样避免把游记写成“由”记呢?

一、善于取舍,突出重点

写游记,作者一般都占有大量的材料,而这些材料都来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思、所感,对这些材料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一股脑儿写下来,就变成了记流水账,就失去了游记的本来面目,失去了游记的灵魂,失去了游记应有的风采。因此,必须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决定取舍,哪些非写不可,哪些可写可不写,哪些不必写,都要反复考虑。该取则取,该舍则舍,不可模棱两可。取舍的依据当然是文章的中心。我们还是来看看著名学者余秋雨写的《狼山脚下》吧。狼山是位于江苏南通、面临长江的一座小山,写登狼山的游记不计其数。余秋雨没有把登狼山的过程一一写下来,而是选择了狼山脚下的两座墓来写,一座是唐代名人骆宾王的墓,一座是清末状元张謇的墓。作者为什么别的不写,偏偏抓住这两墓来写?原来作者不是要在这篇游记中歌颂祖国的山水之美,而是借狼山脚下的两墓来说明古今文化的相通之处。只写两墓,不写其他,就扣住了中心,突出了重点。我们不妨去读读这篇游记,会从中领悟到“善于取舍,突出重点”的妙处所在。

二、合理安排,独具匠心

旅游会让人赏心悦目,写出来的游记应该也让人赏心悦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感强,匠心独运,引人入胜。如果只是跑到哪里写到哪里,抓住什么就写什么,不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安排,落入俗套,就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吴功正写的《阿里山纪行》,在结构的安排上,颇具特色,很值得我们欣赏。文中重点写阿里山的风光和神木的奇特。在写这两大内容的时候,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个问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这两个句子妙就妙在将游记的主要内容环环扣紧,层层推进,自然过渡;妙就妙在由面到点,重点突出,却不露痕迹;妙就妙在无疑而问,却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启发读者思考。这两个句子真像导游在前边引路,让游人进入美妙的境地而心旷神怡。不仅如此,作者还把人们熟悉的《高山青》那首歌曲贯穿始终,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阿里山纪行》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结构的巧妙安排恐怕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倾注感情,引起共鸣

写游记,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他人分享。写的游记要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而最能打动读者的往往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作者倾注在文中的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情才是好文章。读一读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就感受到作者倾注在文中的感情是何等的强烈!文章的结尾有一段抒情的文字,更是字字句句敲击着读者的心弦,使读者的向往、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文章这样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身犹如融入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还能平静下来吗?你不为之激动吗?情感的力量是无形的、无穷的。能引起读者情感上共鸣的游记才是好游记。

四、锤炼语言,体现个性

文章忌穿百家衣,游记也同样如此。游记要有特色,要有个性。而最能体现个性的是语言。因为几篇游记,可能写的是相同的内容,安排的是差不多的结构,倾注的是同样的赞美之情,而有明显区别的就是语言,就是文采,就是风格。因此,锤炼游记的语言,就显得尤为必要。我国的黄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许多人都登过黄山、写过黄山。著名散文家柯蓝写黄山的烟云是这样写的:“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黄山的烟云,也是黄山一绝。人们在高峰之上,如登仙界云霄,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难舍难分。黄山在一年中,竟有两百多天是沉浸在云雾的怀抱里。淡淡云雾,澜翻絮涌,烟海千里,使黄山的千条泉流和万道山谷隐现在虚幻之中。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云雾使黄山成了梦幻的艺术之宫。谁能设想亿万年前,那些溶融的岩浆,竟给我们凝固成这么一个人间仙境!”读一读这段文字,我们不能不被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所折服。你看,作者一开始先总写山峰与云雾的关系,一“家”一“衣”,比喻生动形象,给读者的印象极其深刻。接着写云雾的姿态,“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从不同的角度细细描绘。又用了一个“恋人”、一个“怀抱”,不仅比喻贴切生动,而且饱含感情。然后宕开一笔,特写云雾虚幻之美。最后写感受,抒发赞美之情。整个描写,可谓字字珠玑,美不胜收。这种经过锤炼的极具个性化的语言,给文章增添了亮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值得我们好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