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从来就不只是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从来就不只是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音乐,不能缺少中国文化。西方音乐体系虽然加快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但民族音乐发展的动力终究来源于中华文化。因此兼收并蓄,归于本土才是民族音乐的正道。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乐于在作品中加入民族元素,各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坚守都显示出本土文化才是民族的力量,才是文艺的养分。

关键词:民族音乐;本土文化;西方音乐体系;继承传统

2015年3月,林谷芳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名为“中国音乐的人文回归”的讲座。这位昔日的琵琶演奏家,如今的文化学者,操着一口乡音,讲着一腔人文。老先生的声音和缓平达,他用自己毕生的修行,沉淀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的音乐,不能缺失了中国的文化。

林先生这样提到:随着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音乐的学习和训练愈加专业,各类音乐考级标准越来越高,因此音乐学习者的演奏技术也越来越高。不过令人叹息的是,在音乐艺术有了如此巨大发展的情况下,却鲜有人对民族音乐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产生出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民族乐器在不断地完善,我们器乐演奏家的演奏技术变得更加规范、精湛,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不断发扬。

本土文明的继承和发扬通常伴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合,新鲜的血液有着催动任何古老文化向着先进成长的庞大力量,我们的民族音乐也一样。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伴随着西方先进涌入的是已经趋于完善的西洋音乐。自此之后,我们的民族音乐也随之一起进步。民族器乐的演奏和中国音乐的创作,通过借鉴和学习许多西方音乐的方式和体系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对外来先进事物的效仿和学习中,难免也会有所迷失,当然,迷失的就是传统文化这个定盘星。因此,在面向世界广学博览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接受,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坚守我们的文化。

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曾写过许多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也为许多电影编配过许多脍炙人口,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音乐。2014年12月7日,赵季平老师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过一次电影音乐主题的讲座。赵老师自己也坦言,虽然许多人总感觉交响乐磅礴大气也更具有“国际范”,但是很多委约的电影音乐的创作,他自己还是更加偏爱民乐。《大宅门》里“爷味儿”十足的京胡调子;《秦颂》里不时的几韵古琴;《霸王别姬》中动人的萧埙孤鸣;《红高粱》中高粱地里的唢呐合吹;《秋菊打官司》里纯朴的念唱加胡琴三弦和板鼓的小合奏等等,这些都是赵老师电影音乐作品中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片段。讲座中赵老师这样说道:“单说日本人在音乐上,对先进技术的接收不可谓不广泛迅速,但对音乐中自己的民族风格的传承亦不可谓不坚守。”

说起我们的音乐和文化,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建党伟业》中,顾维钧(陈道明饰演)在巴黎和会上一段经典的演讲――“中国的山东省是孔孟之乡,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日本人之于樱花,印度人之于菩提,俄罗斯人之于白桦,恰似中国人之于梅兰竹菊。梅可入药,兰常成诗入画,不知道是不是从靖节先生起烫菊为茶,然后有人截竹成乐。丝竹管弦笙歌乐舞是中国人渗透在生活点滴里的诗画似的气节和文化。中国人对自己的琴瑟丝竹的第一联想,自然都离不开这样的诗趣,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共识。作为一个音乐学习者或乐器演奏者,面向世界,兼收并蓄固然重要,但是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坚定我们的音乐品性,才是我们最最重要的责任和担当。

没有哪个民族可堪承受失去文化的重创,当然也没有哪种音乐可以抛开文明而流传,敬畏祖先,继承传统,守望我们本土音乐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