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背包族旅行动机与行为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背包族旅行动机与行为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背包客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对其进行旅行动机和行为特征分析是开发该市场的首要条件。研究表明,大学生背包族旅行动机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归类为三大公因子:求新求异和长见识动机、愉悦心情和消遣动机以及归属和自我实现动机。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大学生背包族群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追求心情愉悦型和追求自我实现型,并且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属于追求自我实现型。两类群体在旅行花费、旅行方式和旅行态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行为方式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背包族; 旅行动机; 旅行行为特征;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63-04

一、引言

背包旅行是不同于传统大众旅游的一种新兴旅行方式,它本质上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旅行方式。背包客不拘泥于固定的旅行线路,喜好与当地人交流,对原汁原味的目的地情有独钟。他们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充沛的体力、丰富的经验以及对旅行的狂热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背包客群体越来越庞大,覆盖的范围也愈加广泛。

大学生群体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且身体机能正处于旺盛的时候,闲暇时间也较充裕,他们具备背包旅行的良好条件。大学生背包族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对该群体进行旅行动机和行为分析是开发这一市场的首要条件。

西方国家对背包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内对背包旅游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对大学生背包旅行的动机和行为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大学生背包客的旅行动机是什么,动机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动机会引起怎样的行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而且此研究是开发这一市场的先决条件。因此,本文尝试从背包旅行动机的角度出发,比较大学生背包客之间不同的旅行动机,由此归类为不同的背包客群体,识别背包旅行动机和旅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开发大学生背包客市场提供依据。

二、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和学生座谈,主观选取10个因素,包括增进和同伴的关系X1,结识朋友X2,欣赏自然风光X3,了解地方社会文化X4,开拓眼界、丰富人生经历X5,融入大自然、放松心情X6,缓解心理压力、释放情绪X7,打发时间X8,寻找自我X9,挑战极限、增加成就感X10。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按照李克特五级量表评价:“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非常不重要。

本研究以杭州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89份,有效率为97.25%。

(二)大学生背包族旅行动机分析

1.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首先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检验,即信度和效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Cronbach Alpha 系数为0.788,大于0.6,这表明问卷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第二,KMO测度和Bartlett检验显示(见表1),KMO值为0.733,说明样本量较为充足;而Bartlett检验p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05。这表明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 公因子提取和命名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利用最大正交旋转,以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对背包旅游动机的10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出KMO值为0.746,Bartlett检验p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说明该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利用最大正交旋转,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考虑到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准则,10个变量归类为三大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3.908%,而其中“增进和同伴的关系”变量的因子载荷小于0.4。为提高因子分析效果,删除此变量,再进行因子分析,得出KMO值为0.740,Bartlett检验仍显著,说明此样本数据仍然适合做因子分析。旋转后10个变量仍然归类为三大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9.183%。具体旋转后的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各公因子所含的内容,对公因子进行命名。

第一个公因子F1包含四个变量,按因子载荷高低分别为X4、X6、X5、X3,这一公因子主要反映了解地方文化、融入大自然、丰富人生经历、欣赏自然风光等方面信息,命名为求新求异和长见识的动机。

第二个公因子F2包含四个变量,按因子载荷高低分别为缓解心理压力、释放情绪和打发时间两方面的信息,命名为愉悦心情和消遣的动机。

第三个公因子F3包含三个变量,按因子载荷高低分别为结识朋友、寻找自我以及挑战极限、增加成就感方面的信息,命名为归属和自我实现的动机。

(三)基于出行动机的背包族类型划分

为了对不同类型背包族出行动机和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通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背包族进行类型划分,并揭示各类型之间的动机和行为差异。

1. 基于出行动机的背包族类型

采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对因子分析得出的三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由系统任意设置初始类中心,再进行迭代分析,通过设置不同的群体划分个数并比较分类结果,最终形成两类结果(见表3)。

表3中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类背包族在三大背包旅行动机因子指标上的显著性均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两类大学生背包族在各项旅行动机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聚类结果较为理想。

两类背包族旅行动机和命名如下。聚类1:该类背包族在“愉悦心情和消遣”动机指标上的得分较高,而“求新求异和长见识”动机指标较低,对“归属和自我实现”动机表示不认同。这说明该类背包族旅行动机主要是为了缓解心理压力、释放情绪以及打发时间。因此,这类背包族可以命名为“追求身心愉悦型”旅游者。聚类2:该类背包族在“归属和自我实现”动机指标上的得分最高,而对“求新求异和长见识”和“愉悦心情和消遣”动机较为不认同。这说明该类背包族主要是出于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因此,此类可以命名为“追求自我实现型”旅游者。

2.背包旅行行为特征分析

在对大学生背包族旅行动机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背包客旅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1)大学生背包族类型的背包旅行行为特征分析

两类大学生背包族的行为特征分析(见表4)结果表明,两类背包客在每日旅行花费、旅行方式和旅行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显著,而其他方面的差异则不明显。

在出行时间上,“追求身心愉悦型”和“追求自我实现型”的两类背包客大部分都选择在寒、暑假时间出行,其次是其余时间,而利用双休周末出行的都比较少。究其原因,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最充裕且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寒、暑假。在目的地选择类型上,两类背包客都倾向于原汁原味、未经过大规模开发的目的地。在出行方式上,两类背包客绝大多数选择“和亲朋好友”一起旅行,且在指标值上远远高于其他选项,这说明背包客在同伴选择上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在每日旅行花费上,两类背包客存有差异性,“追求身心愉悦型”背包客的旅行花费比“追求自我实现型”的背包客要稍多,这是因为“追求身心愉悦型”背包客往往有固定的旅行线路,有明确的预算控制,不容易产生额外的旅行开支。在信息获取渠道上,两类背包客都倾向于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的介绍,这说明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始终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口碑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在旅行目的地上,两类背包客都以选择自然风光型的目的地为主,其次是异域风情型和美食购物,而选择“现代化大都市”的则较少。这说明自然风光型始终是最主要的资源吸引力,而大都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则比较小。在出行考虑因素上,两类背包客大多事先考虑其“经济承受能力”,这是因为大学生尚不能实现经济独立,他们要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能追求精神需求。在旅行装备上,两类背包客大多对装备没有特别的要求。这是因为大学生有限的经济条件无法承受较高价格的户外装备,而且大学生的背包旅行经验都欠丰富,对户外装备的了解和认识有限。在旅行方式上,两类背包客存在显著差异,“追求身心愉悦型”的背包客倾向于“事先做好旅行攻略,按照既定行程行走”,而“追求自我实现型”的背包客倾向于不受行程的约束,喜好随意行走。这是因为两类背包客的旅行动机存在差异,后者更倾向于挑战性的旅行活动。在旅行态度上,两类背包客存在显著差异,“追求身心愉悦型”的背包客大多选择尽量让自我身心都舒服的方式,而“追求自我实现型”的背包客则倾向于选择挑战自我极限的旅行方式,这是因为挑战自我极限的旅行方式能给旅行者本身带来成就感。

(2)大学生背包族类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两类大学生背包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见表5)结果表明,两类背包客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信息上都不存在差异性。大学生背包客大多属于追求自我实现型,生活费档次主要集中在800~1100元,而且他们大多是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

三、结语和讨论

(一)结语

其一,大学生背包族旅行动机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归类为三大公因子:求新求异和长见识动机、愉悦心情和消遣动机以及归属和自我实现动机。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大学生背包族群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追求心情愉悦型”和“追求自我实现型”,并且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属于“追求自我实现型”。 Locker-Murphy等人在20世纪研究认为:“社会交往尤其是结交其他背包旅行者的需求和行为一直是背包者的主要动机和特征之一。”身份确认也一直被认为是背包旅游者的重要动机。

其二,两类背包客在旅行花费、旅行方式和旅行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追求自我实现型”背包客受其结识朋友、寻找自我以及挑战极限、追求成就感等动机的驱使,他们不拘泥于既定的行程,偏好随意行走,旅行花费上会比“追求心情愉悦型”背包客稍高。两类背包客在旅行态度上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追求自我实现型”背包客倾向于选择挑战自我极限的旅行方式,而“追求心情愉悦型”背包客则选择尽量让自我身心都舒服的方式,偏向“享受型”。

其三,两类背包客在出行时间、目的地类型、出行方式、信息获取渠道、出行考虑因素和旅行装备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两类背包客都倾向于选择在寒、暑假出行,且都偏好未经大规模开发的自然风光型目的地;在信息获取渠道上,两类背包客都选择网络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而且亲朋好友的介绍也是重要来源之一;两类背包客在出行之前考虑最多的是经济承受能力,在出行方式上偏向选择和亲朋好友一起出行。

(二)讨论

结合以上的结论,针对大学生背包客群体的特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多方式鼓励大学生背包自助旅行

大学生是求知欲、闲暇时间较多的一个群体,具备背包旅行的良好条件。而背包旅行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但是,我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背包客明显少于国际同年龄段的背包客,这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国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和制度影响。尽管我国在铁路、景区门票等对学生有优惠政策,但是在教育制度上、社会舆论环境上对大学生背包旅行的鼓励尚显不够。因此,今后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在鼓励大学生背包旅行方面应更多地扮演关怀角色。

2.目的地环境尽量减少人工痕迹

大学生背包客更偏好原汁原味、未经大规模开发的自然风光型目的地。因此,在背包客聚集较多的旅行目的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规划时应尽量减少人工痕迹,避免使用现代化的建筑,设施要兼容当地的自然环境。比如徒步路线尽量减少台阶步道,采用土路,以体现设施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原则。

3.加强大学生背包旅行知识的培训

大学生背包旅行知识较为匮乏,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背包旅行技巧、野外生存技巧了解有限,而这些技巧对大学生背包旅行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或者邀请行业人士来校讲学,以普及当代大学生的野外生存知识。

4.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

大学生背包客获取旅行信息的渠道主要还是网络,现今,旅游网站上的信息主要还是以传统旅游者为客户对象。因此,旅游网站在设计时可以增加针对背包客的旅行宣传板块,包括旅行线路信息、住宿信息、交通信息等。另外,亲朋好友的口碑是信息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旅游网站上可以增加实时互动交流板块、旅行攻略板块等内容,以便于及时反馈背包客的信息,方便背包客之间互相交流。

[参考文献]

[1]Cohen,E. Towards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J].Social Research,1972,39(1):164~182.

[2]Locker-Murphy L,Pearce. Young budget travelers: backpackers in Austral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 819~843.

[3]Locker-Murphy L. Backpackers in Australia: a motivation-based segmentation study[J].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6,5(4):23~45.

[4]Murphy L. Exploring social interaction of backpacker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1):50~67.

[5]Obenour W.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journey to budget travel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15.

[6]Obenour W,Pattersonb M,Pedersenc P. Conceptualization of a meaning-based research approach for tourism service experiences[J].Tourism Management,2004,27 (1) :1~8.

[7]朱璇.漂移的旅行者——关于背包旅游者的演进轨迹[J].旅游学刊,2007,(22):89~96.

[8]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