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因势利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因势利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数学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大刀阔斧地删去了较为陈旧的或学生学习困难较大的内容。新教材注重了知识的整体性、趣味性、连贯性、层次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数学思想。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只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寻找最佳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才能走出一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重点引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由于本身的特征:抽象概括、逻辑性强,再加之升学考核题答案的唯一性等因素,所以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起来兴趣不大。但就教材第一章生活中的图形,展现出一个新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现实且寓于现实中,我就大胆地从所接触的客观现实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的概念、运算法则、公式或数学思想。

一、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寓教于乐。动手实践、动手探索,与一般的课堂游戏有着严格的区分,前者有明确的目的性。如长方体的截面最多的多边形是几边形?此题的教学中,拿塑料泡膜的长方体用刀切出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再提问,要截出截面是三角形的图形,截面要截几个面?四边形呢?问长方体有多少个面,从而归纳出此题答案。

二、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提出实例在过去的课堂中很少用,有时也只是走过场,要促使学生实现概念化必须提供实例,当学生在思考时,实例成了学生思维自由来去的落脚点。

三、基于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学习。当数学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生对数学学习才有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成就感,才能使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浓,探索性更强。

要强化课堂互动,不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一个要求,不是圣经,应活学活用。根据新课标,体会教材的整体理论和目标要求。互动是双方的互相尊重、平等对待,老师是指挥者也是参与者,学生是参与者又是承载者。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的放矢,对于学生的“问”要符合学生思路的开展。

把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一个个地呈现出来,把前人和自己对知识的结论的认识过程分解成若干步,再铺设分阶梯,按学生实际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沿着教学目标前进,但还要具体,思维指向明确,阶梯要小,使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起点及思维基本模式。

而对于学生的问,要针对“惑”去设所问,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认识的“惑”去设所问,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认识的“惑”,并及时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思维发散,标新立异,不断创新。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老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让学生有机会参评,克服过去老师是绝对权威,总是老师要求学生如何。因此要尊重学生,实行课务公开,让学生评判、监督、参与。如在考试后老师有意作出的参考答案有几个是走入误区的错题,并将此公布于教案的醒目位置,并分组阅卷,很快许多组提出答案有误,老师因势让学生在黑板上作出正确答案的过程,共同寻找问题症结。老师因势在学生不完善的步骤中讲解题,以讲座的形式及时穿插于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复习效果良好。

同时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引领”。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讲课讲透”成为追求的手段,在客观上占据了学生可以主动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进入新世纪新课标针对传统做法的缺陷,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并认为活动是实现综合目标的有效支点。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将“教师主导”尽可能“让步”于“学生主体”。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的任务便是组织学生有效学习。也可通过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提炼思想观点,拓展研究问题,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