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背《论语》能背出几多文化底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背《论语》能背出几多文化底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英语班、数学班、计算机班等诸如此类的培训班充斥教育市场,在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激烈冲撞而人们对该选择什么莫衷一是的时候,国学究竟为什么会热、该不该热起来呢?

尽管他们没有留着辫子、穿着马褂,也没有摇头晃脑,然而他们却在效仿古人诵读着《弟子规》《论语》等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的优秀段落。

这些学龄前儿童在北京孔庙里的琅琅读书声,一时间在京城引起关注。

在当今中国文化和教育界,英语热、电脑热、钢琴热、美术热等方兴未艾之际,“国学热”又在闪亮登场。“国学启蒙馆”“文史哲综合班”“国学实验班”,甚至“私塾”等旨在以招生授课为方式来弘扬国学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报名者络绎不绝。

就在这些国学班门庭若市之际,也有一部分人对此不以为然。“学习国学,关键是学习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这种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千万别再一窝蜂地学国学”,“抢救国学,也不能逼着孩子们硬学,那会像全民唱京剧一样可笑”……类似的言论可谓不绝于耳。

黄口小儿热学国学

坐落于北京市安定门地区的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教化圣地。在这条街上,每逢星期六上午,人们会惊奇地听到在古代孔庙的院内传出琅琅读书声和阵阵歌声,那是由安定门街道、首都博物馆(北京孔庙)和中华孔子学会联合创建的“安定门国学馆”里,一群身着唐装的黄口小儿正在快乐地诵读……

2002年4月6日,“安定门国学馆”在北京孔庙正式开馆。中华孔子学会会长、93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张岱年老先生提写馆名。从三百多报名者中经面试选出的38名4岁~6岁的学前儿童孩子身穿唐装,在父母们的带领下上了人生的第一堂国学启蒙课。他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整齐地诵读《弟子规》《论语》等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的优秀段落。

在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夫子的庙堂里用他的思想来教育孩子无疑是名正言顺的,红墙绿瓦、古木参天的院落也以其幽静和肃穆的氛围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因而,从人文到地理,安定门国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此外,根据4岁~6岁儿童的智力和学习承受能力,主办单位选择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中部分篇章及唐诗宋词等适合儿童启蒙的读物,聘请了幼儿园老师、离退休专家和部分在职教师来任教。

时值金秋,第一届国学班的学生们已经走出了孔庙的大门,让人心中好奇的是,与他们每天都喝不够的可乐、果汁比,这些熟读《弟子规》《论语》的小孩子们究竟吸收了多少国学营养?他们与别的伙伴有什么不一样?

对此,安定门国学馆的任课教师袁世贵介绍说:经过短短一年的教学,孩子们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养,记忆力、理解力、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并表现出了懂礼、尊老的好品质,家长们对此好评如潮。2003年,新一届的国学馆报名依然呈门庭若市之势,因此,国学馆已准备适当扩招来满足需求。

热学国学为哪般

8年前,北京大学开设了一个以国学为主要课程的“文史哲学综合试验班”,也曾在知识界轰动一时,但最终因效果不够理想而结束。如今,京城国学热从娃娃开始,与孔庙内启蒙馆举办的国学班开课遥相呼应的是以培养国学大师为目标的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今年也开班授课。

如果撇开这种倡导背后的经济目的,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史哲学综合试验班”“知道国学馆”“国学私塾”等形式的国学培训、启蒙机构大都将自己的办学目的定位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正如“安定门国学馆”的负责人所介绍的那样,办这个国学馆是为了从娃娃开始就从优秀的传统国学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在回顾这一年来的陪读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我真感觉这一年过得跟前几年不太一样。我们家的小明以前每天主要做两件事情:吃和玩。可在国学馆学了一年以后,有时候他会给我们背几句唐诗,念一段《弟子规》,也变得懂礼貌了,甚至还会主动帮助长辈做一些家务。看见奶奶在擦桌子,他就会跑上去说‘奶奶,我来擦吧’。看到他的这些进步,我就觉得这一年的辛苦真是没有白花。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明年我再来陪他读一年。”

国学热背后的价值取向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少儿国学班的门庭若市和与之相伴随的国学热实际上暴露了一个问题,体现了一种价值选择。

这次国学热因以办班授课为主要形式,所以勿庸置疑地是一个教育问题。所有的父母都不可避免地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愿,这其中有着对孩子健康成长、优质成长的责任感,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虚荣心。

因为孩子成长的好坏,实际上既影响到自己孩子与他人孩子之间的竞争,也关系到身为父母的自己与身为其他孩子的父母之间较量的输赢。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苦用心来看,让自己的孩子接触一下国学启蒙读物,知道一些做人的道理无疑是很自然的,也十分符合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性的想法:多学些东西总是好的。

但是,这其中也存在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洪涛副教授认为,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这里实际上暴露了当今中国教育中的一个问题:把素质教育的性质片面地理解成了知识教育。

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一股久盛不衰的风潮席卷了全中国: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几乎遍布了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年轻的父母们不停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诸如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性或实用性课程的补习,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能具备各方面的知识。

在应试教育的弊病日益暴露并不断遭到讨伐之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几年来人们一直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争论着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进行着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并期待着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可惜的是,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之后,依然还有着该怎么做的迷惘。

在教育中以全体受教育者为主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等等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是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实现途径。于是,我们听到或看到更多的是“减负减压”的口号、称一称书包的重量等无关痛痒的形式主义。层出不穷的周末、寒暑假补习班,以及英语、数学、电脑培训班和时下正在京城热火的国学班等等则又代表了对素质教育的另一种片面理解,似乎知识就可以等同于素质,学的知识越多素质也就越高。而实际上,稍一分析就会发现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此外,国学热还体现了一种价值选择。不管是8年前曾因效果不理想而低调结束北大“文史哲学综合试验班”,还是如今前途未卜的以培养国学大师为目标的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北京的“知道国学馆”和在农村的“私塾”,都反映出他们对国学的价值以及国学所包含的价值观的认同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