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有十多年了,它顺应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因此深受教育专家、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本文将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理论依据、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进行论证,以推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与“导学”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二、何为导学案
导学案即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更不是教,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主学习。“导”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即是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过程。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蕴含着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以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和课后巩固训练三位一体进行设计。
1.前置性学习载体――预习案
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认真分析研究,设计出一个教学单元的基础性、预备性和铺垫性知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通过基础性题目检测预习效果。
2.探究性学习的依据――探究案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采用递进式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和交流,弄清知识或规律的来龙去脉。师生以学案为载体,共同构建知识体系,提炼物理规律和方法。
3.巩固性学习作业――训练案
知识和规律的理解、方法的应用,还要通过训练解决,课下要布置适量和难度适宜的练习题巩固教学效果。
四、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1.学习目标定位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定位,特别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相关知识链接
(1)复习性知识
根据学案的教学内容,梳理对本节教学内容具有铺垫性的知识、规律和方法,以填空或思考性问题的形式进行设计,为新课的学习铺垫台阶,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如:物理人教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知识填空,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①物体运动的?摇 ?摇用速度表示,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摇 ?摇。②路程是质点运动?摇 ?摇,位移用由质点的?摇 ?摇指向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是?摇 ?摇量。③物体沿直线运动,若以这条直线为x轴,则位移用?摇 ?摇来表示,即Δx=x■-x■。
(2)基础性知识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于基础概念和基础规律,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和把握。把教材中基本概念和规律设计成填空形式,通过对关键词语进行挖空,从而加深理解,为课堂探究储备知识打基础。
例如:对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平均速度:公式v=■,表示的是物体在t内的?摇 ?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摇 ?摇地描述运动的快慢。(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摇 ?摇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可以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摇 ?摇.
3.重点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应遵循的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设问层次化。
(1)知识问题化
①不管是新授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把知识点设计成具体的问题。问题应该明确,学生一看就懂,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②怎样设计问题?
a.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b.问题不宜太多、太碎;问题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要有方向。
c.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和交流。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老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例如:在讲解加速度的概念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速度(v)大”、“速度变化(Δv)大”和“速度变化得快”的意义相同吗?物体的速度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物体的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一定很大吗?
(2)问题情景化
问题设计要围绕某一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脱离物理情景的设计空洞乏味,学生缺乏探究兴趣。在对某一物理情景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可以适当拓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但不应该偏离教学重点和主题。
(3)设问层次化
对某一物理知识、规律和方法进行设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能力水平。问题设计应具有梯度性和层次性。有的问题设计就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逐渐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而有的问题设计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皮,去伪存真,最终得到知识的核心内容。比如: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判断实验:
实验1:如图1所示,导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路中有电流产生,而导体AB顺着磁感线运动时,线路中无电流产生。这两种运动对回路的什么影响是不一样的?
实验2:如图2所示,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时,线圈中有电流产生,但条形磁铁在线圈中静止不动时,线圈中无电流产生。条形磁铁动和不动对线圈中的磁通量有什么影响?
图2
实验3:如图3所示,将小螺线管A插入大螺线管B中不动,当开关S接通或断开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若开关S一直闭合,当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而开关一直闭合,滑动变阻器不动时,电流表中无电流产生。电流的变化将对螺线管B中的磁通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图3
思考:上述三个实验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不同,但其中肯定有某种共同的原因,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上面的例子是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即使是对某一题目的分析,也可以为学生解题设计一个阶梯方案。此时的问题设计应该围绕审题、挖掘隐含条件和解题的基本程序,学生完成问题设计,也就完成了一个题目的解题方案。
(4)总结要点化
问题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弄清楚知识、规律和方法的生成过程;或者通过问题的层层剖析,得到某一物理规律和方法,因此探究后的总结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课堂环节。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杖”,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习题。因此,导学案的总结性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4.限时巩固训练
(1)巩固限时化
平时就要让学生形成做题的时间观念,提高学习效率。
(2)题目梯度化
题目的选择既要注意对本节内容的覆盖,又要注意从三个不同的层次要求上排序,即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规律方法的应用;综合问题的分析。
(3)训练题组化
通过梳理本节课的内容,训练题目的设计可以按照知识点或者规律方法划分为三到四个题组,增强巩固训练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