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灰飞虱效果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灰飞虱效果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玉米播种前,使用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种子包衣,探讨其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其对玉米灰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长,且对玉米安全,可在玉米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玉米;灰飞虱;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39-01

玉米灰飞虱是飞虱科昆虫的1种,为害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体型小,连翅长3.5~4.0 mm。雄虫体黑褐色,仅头部基半与前胸背板淡黄色;雌虫全身为淡黄褐色,仅中胸背板的两侧区为暗褐色;雌、雄虫前翅均微有淡黄褐晕近于透明,在两翅合拢的接缘中部有一短条状的黑褐色翅斑。此虫在成武县1年发生4~5代,以若虫在寄主上或根际、落叶下越冬。耐低温,若虫在5 ℃以上即可继续取食生长,但不耐高温,至30 ℃以上发育便缓慢,甚至引起滞育和死亡。成虫多产卵于植株下部叶鞘内。成、若虫常栖息在植株下部取食[1-2]。成虫有明显的趋嫩绿、趋密习性和趋光性。随季节1年要转换几次寄主。

灰飞虱成虫用口器刺吸寄主液汁造成危害,对玉米的主要危害是传播玉米粗缩病病毒,玉米出苗后被灰飞虱危害后即可感病,五至六叶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新生叶片即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3]。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最初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叶,并在叶背的中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病株叶的特征是色浓绿、宽、短、硬、脆,叶背的叶脉隆起。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叶片密集丛生,成对生状。病株根少而短,长度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根易分叉,丛生状。自2007年以来,成武县玉米粗缩病(灰飞虱)连续5年大发生,部分地块成灾或绝收,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确保玉米粮食生产安全,笔者于2012年5月进行了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灰飞虱的田间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成武县汶上镇蔡庄村进行,试验田面积1 950 m2,前茬作物为大蒜。试验田其他栽培管理条件一致。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生产;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市场购买。供试玉米品种为隆平206号。防治对象: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每100 kg种子用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00 g(A)、400 g(B)、600 g(C)、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100 g(D)处理,以清水作对照(CK)。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3.4 m2,小区间留2行玉米作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2012年5月18日上午用药剂处理种子,5月19日播种。播种前称量所需每小区药量,以1 kg玉米种对水20 mL的水量稀释药剂,充分摇匀,用塑料袋盛好精选后的种子,将稀释药液倒在种子上,快速摇晃,直至药液均匀分布每粒种子上,然后晾开备用。试验期间无特殊的恶劣气象条件,适于试验进行。

1.5 调查内容和方法

每小区对角线随机取样,玉米三至四叶期(6月10日)、玉米八叶一心期(6月19日)早晨调查灰飞虱数量,玉米大喇叭口期目测玉米粗缩病发生情况。共调查3次。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株,共调查10株玉米上的灰飞虱。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防治效果(%)=■×100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处理A、B、C药后玉米三至四叶期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在71.14%~79.46%,药后玉米八叶一心期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在67.80%~77.96%。处理A、B、C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用药量的增加,防治效果明显提高。处理A与处理D不存在显著差异。玉米大喇叭口期目测,药剂处理区的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较对照区明显减轻。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灰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长,且对玉米安全,建议100 kg种子使用商品剂量为200~600 g,有效成分用量为70~210 g,于播种时进行种子包衣。玉米播前,称量所需药量,以1 kg玉米种对水20 mL稀释药剂,将摇匀的稀释药液倒在种子上,快速摇晃,直至药液均匀分布每粒种子,然后晾开备用。

4 参考文献

[1] 杨荣明,朱先敏,朱凤.浅谈江苏农作物种子药剂处理现状与推进建议[J].现代农药,2013(5):1-4,8.

[2] 陈枫.噻虫嗪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J].安徽化工,2011(5):78,80.

[3] 丁灵伟,陈将赞,戴以太,等.噻虫嗪种子处理对水稻蓟马的防治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440-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