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高中历史单元复习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单元复习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历史单元复习课的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为摆在所有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中历史单元复习课应突出“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复习兴趣”“合理运用讨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三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历史 复习课 理清线索
复习兴趣 小组合作
现今的高考模式决定了语、数、外三门学科的重要性,历史学科则要为语、数、外“保驾护航”。历史学科中的复习课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进行单元复习就成为摆在所有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复习课往往是以“背诵默写”为主导,多数课堂的教学模式僵化,教法单一,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果不理想。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历史单元复习课的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个课堂教学比赛,其中一位青年教师以高二年级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为课题上了一节单元复习课,笔者由此产生了一些认识,形成了几点思考。
一、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专题和通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专题的历史知识繁杂琐碎,没有相应的框架体系,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其实每个专题都有一条贯穿前后的主线,教师应首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清晰的、宏观上的认识。例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是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的,即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到列强入侵后,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从大的阶段看,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这三个阶段。从具体实践看,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复习中,教师打破传统教材的体系,将本课的复习主题设计成“百年中国梦――探索”,设计新颖独特,应时应景,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将本课的复习内容加以整合,设计成“惊梦”“追梦”“圆梦”“拓展提升”四个版块。“惊梦”是指在鸦片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列强的入侵,国门被打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追梦”是指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圆梦” 是指经历了一系列追梦失败之后,最终我们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正确道路;“拓展提升”是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谈谈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历史复习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乐学、好学。笔者认为课堂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材料
翻看近些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特点:根据丰富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材料为载体,让学生养成根据材料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甚至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材料。例如,教师在讲第二篇章“追梦”时有这样一个设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近代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答案其实很明确,就是近代不同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教师这样设计,既起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发散
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要注重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比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虽然主体知识属于必修3文化史部分,但很多知识点和必修1、2都有很强的联系,比如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和必修2的“洋务运动”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第二篇章“追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学生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另外两本教材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近代化等多方面全面思考和运用,这就使复习课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三、合理运用讨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探讨已经成为很多历史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模式,这种模式有它特有的优点,比如它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它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并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在复习课中,教师围绕四个版块设计了7个问题,每个问题都结合材料,同时,教师在解决材料问题时多采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的模式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较浓烈,让听课者耳目一新。需要指出的是,眼下众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模式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本课7个问题中有超过一半都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虽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很容易在材料和教材中找到。例如,近代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种问题就不必展开小组讨论了。小组合作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有难度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凭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应该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而盲目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个体思考和小组合作的矛盾日益突出
例如,教师在解决第6个问题“材料中所谓的不可抗拒的潮流是指什么?这股潮流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时,没有给学生一定自主思考的时间,而是匆忙进入小组合作讨论,这样的讨论注定缺乏深度,浮于表面。学生也难以真正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得到实质的能力提升。更有甚者,一部分学生趁机进行课堂闲聊或者互相抄袭答案,这样就适得其反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切入点不应过大,同时分组要合理,使学生能人人参与,各司其职。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积极穿插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一堂完整的单元复习课,课堂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总结能帮助学生强化知识记忆,建立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本课的最后,教师引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一块犹太思想家的墓碑上的一段文字进行总结:“我这一生,有很多梦想,梦想改造世界,改造国家,改造家庭。然而到了垂暮之年,回首往事,我却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我终于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先改变自己,接着我就能依次改变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励下,我或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能知道?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能改变!”这样的总结既契合“中国梦”的主题,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