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一种资源,长期使用而不作适时的补充,就会导致知识资源、能量资源的匮缺和荒芜。因此,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在职业能力的使用与补充中必须有一种良性循环,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以形成职业能力的再生性,保持不断提升的良好的工作状态。因此,对于教师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认识,应把握如下方面。

1.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始终应该是道德的先师、学识的专家,这是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基本状态。现代社会科学文化发展迅速,教育从目标、内容到形式都处在不断更新与变化的动态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始终处于专业素质、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可持续状态。

2.教师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专业素质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基础;职业能力代表着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和质量,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教师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

3.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能力的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不是日常人们所理解的那种少数的、精英式的专家,而是教师群体的行业特征。这个概念应有两层内涵:第一层面是指教师与教师个体之间的比较和教师个人不同成长阶段的比较,是从实然状态(普通教师)向应然状态(专家教师)的努力和转化,亦即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第二层面是指教师群体与教师以外行业的比较,指教师应该是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本行业无可非议的职业知识、能力、经验和权威。成为专家型教师既是教师个体发展的最终方向,也是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时代对教师群体的专业要求。

4.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保持一种持续不断的、阶梯上升的基本态势

从“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来看:教师的发展是指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一种质的变化和持续的跃进,而不是仅仅靠经验的积累就能完成的。教师的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必须保持一种先进的、发展的基本态势,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如果不能在专业上始终保持一种上升的、发展的态势,就必然会因为不称职而被淘汰。

5.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终身学习

正是因为“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个体内涵的提升,那么仅仅靠经验的日积月累是无法完成这种“质”的变化的,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会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并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通过系统的训练学习提高,也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来学习提高。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为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基础;专业上的每一点进步,更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促进。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为自己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

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1.教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取向――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始终以一种自觉的理性状态对待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从教之本和发展之源。

2.教师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师的发展不仅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对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唯有如此,其人生价值才能实现,其历史使命才能完成。而教师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教师发展应该追求的崇高境界,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能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

3.教学实践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体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具备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之上。这样的社会主体的培养建立在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上,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这不仅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学实践的客观要求。[2]

三、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些因素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内部因素,主要取决于继续教育的观念、培训者的素质、学员的素质和心态、培训过程中的内容及方法、质量评价体系等;二是外部因素,包括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1.继续教育观念滞后

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培训者、管理者和学员都存在观念滞后的现象,对继续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对继续教育的价值定位不当,都会影响培训效果。

一般来说,教师继续教育的功能包括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指对人才成长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是指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内部功能的充分实现为前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部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弥补智能结构的缺陷,加强智能结构的薄弱环节;二是智能增新和改组,改变线性状的知识序列结构,提高教师的智能素质;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当前的继续教育培训中,教师继续教育内部功能明显表现出缺失或窄化,特别是忽视了全面发展这一功能。

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为数不少的教育部门注重对教师的使用,却忽视了教师的需求和对教师的培养,甚至在教学常规工作中置新课程理念不顾,加之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心态各异,以致造成一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束缚着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2.培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目前,担任中小学一线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培训者主要是教师进修学校(院)教师。一方面,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长期与中小学教育脱节,缺乏调研,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了解不够,结果在培训中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引导中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开展课改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不够,存在培训不到位、实践指导滞后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和教学科研任务,不可能花大力气去调研,对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和继续教育的本质规律也较模糊,因此离“专职”教师的标准相去甚远。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培训者,由于少数基层教师进修机构师资队伍把关不严,他们当中有些人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有的学员称进修学校(院)是“退休学校(院)”,这样势必阻碍教师的发展。所以,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教育中,学员虽抱着很大热情挤时间来“充电”,但很多时候往往是失望而归。师资队伍素质问题成了制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瓶颈。

3.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一些地方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一些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认识不到位,相关机制不够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致使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没有能够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进行管理,从而造成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形式主义现象严重,使继续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

4.缺乏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在我国,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相关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推行措施的执行细节考虑不足,因此,许多观念和想法还无法真正落实。譬如,在我国,对于通过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然而却对如何将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计入具体的考核和晋级之中还缺乏细致的规划,也没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因此,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形同虚设。在保障性措施缺失和培训质量低下的情况下,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外部刺激也没有形成,导致了我国当前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意愿不足、动力缺失的状况。[3]

四、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策略

1.体贴设计、减负增效的保障制度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接受的再教育与培训。对于接受在职培训的教师而言,教师继续教育与本职工作是一项并行的活动。因此,能否协调好二者在教师时间与精力上的分配关系,解决好其中的矛盾,不仅是教师参与培训的现实条件,更左右着教师参与培训的意愿。在教师培训保障方面的制度设计要体现出体贴与人性化的特点,为教师参与在职培训提供有效保障。作为教师教育有机组成的教师在职培训,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虽然教师“参与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作为教师的一种权利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然而这种权利的实现不仅需要法律的保护,更需要相关政策与制度的保障。

只有真正减轻教师参加培训的各种负担,才能够实现教师的积极参与及全心投入。一方面,要以国家投入与社会资助的方式筹措充足的继续教育资金,无论是教师培训机构的经费还是教师教育的学费、差旅费都应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免除教师个体的经费负担;另一方面,国家、学校对参加培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担和时间避让,化解培训与本职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切实解决教师参加培训的工作负担,真正帮助教师实现对继续教育的无障碍投入和全身心参与。因此,必须完善和细化相关的制度体系,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保障性措施的落实提供制度依据。

2.以师为本、切合需求的培训制度

教师继续教育是在教师既有基础上的再教育。既有基础构成了教师再教育的起点,不同的既有基础也使得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标、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如何甄别需求、按需培训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

首先,在开展培训前应由培训单位对培训教师进行咨询或调研,根据教师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制订培训目标,研究培训内容和方案,再对教师开展相应培训。以这样的方式确定的培训方案既能使培训机构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同时因为切合了教师的真实需求,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其次,无论是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形式的设计上,都应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有针对性、广泛性和实效性。如为专业知识欠缺的教师进行的基础性学科培训;为专业知识达标教师从原有基础出发、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的补充性培训,培养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为达到一定学历或学位的培训;应对教育改革或教学变化,针对各类人员进行的集体培训;为使新教师尽快熟悉教育工作、掌握教学技巧的培训等。在培训前,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评判自己需要的培训项目,然后选择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而国家根据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状况设计和安排培训的课程和方式,使得教师的在职培训内容能更好地满足各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

比如,从教育时间来看,教师可以选择参加短期培训(1个月以内)、中期培训(1~2个月)和长期培训(4~12个月);从内容上来看,应体现课程设计的多元化和模块化、开放性和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从形式来看,可以参加脱产、半脱产和在职进修等;从学习方式来看,有校本培训、学区区间内和区间外的培训、远程培训与面授相结合的系统学习等。形式上的灵活多样可以满足教师的多种需求,内容上则是以菜单式的选择来切合需要。

3.考核、晋升与继续教育紧密相联的激励制度

众所周知,吸引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要求,而如何实现对教师参加培训的引导,是教师教育制度首要考虑的问题。促进教师的选择和参与,不能光靠宣传教育,也不能通过行政命令,只有充分尊重教师的自、正确对待教师的利益需求才是实现对教师行为有效规引的关键所在。尊重和正确看待教师的利益需求,将培训与教师的物质及精神激励相结合,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是当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方法,也是效果比较显著的手段。

教师的激励制度必须是多元化的,要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管理,指导教师的行为,使教师的需要与集体的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其早日成才。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总体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目标,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目标书中,既要有师德目标,又要有专业发展目标,并进行阶段性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与激励。[4]

荣誉激励:学校因地制宜地制订出能发挥教师潜能的校级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标准和细则。如“师德标兵”“学习之星”“最受欢迎的老师”“优秀班主任”“课题成果奖”“教育教学创新奖”“后进生指导奖”“家访效果奖”“学科导师奖”“心理健康教育奖”等,使更多的成长期的教师受到嘉奖,获得荣誉称号,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科研激励:鼓励或资助教师、出版专著、课题研究,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讨、命题等活动。

成就激励: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教学技能、教学科研、教学成果等进行鉴定或表彰,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发扬或推介成熟教师的成功经验,鼓励和保护优秀成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建立名师工作室、举行名师个人成果展或教育思想研讨会等。

情感激励:接近离退休年龄的教师,由于精力和工作热情会慢慢走向衰退,可以对其在工作量、学校考勤制度、医疗等方面的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最终实现对人的系统、全面、整体关怀的终极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实现人的普遍关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把着眼点放在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上来,关注教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通过为在职教师创设适宜的学习、合作、交流、研究等条件,促进教师成长,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凌.教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3).

[2]吴民祥.略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10).

[3]许峥嵘.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4]马艳芬,曲铁华.法国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5).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