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敦煌莫高窟给普通旅游参观者带来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敦煌莫高窟给普通旅游参观者带来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更是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莫高窟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也吸引了众多学者为此研究一生。那么如此瑰丽的世界文化宝藏到底对普通的旅游参观者带来怎样的观赏感受呢?

关键词:普通游客;世界文化遗产;观赏感受;爱国情愫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已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取走。外国人取去这一大批敦煌文献文物后,十分重视它们对中古史研究的价值,于是认真地开展了敦煌学的研究。日本学界就曾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莫高窟洞窟内塑像破坏最严重的是20世纪20年代,当地政府用莫高窟关押流落中国的沙俄士兵,他们在洞窟内生火做饭,刮取金箔,许多没有眼珠的小佛像就是罪证。除了外国列强对洞窟的破坏,去洞窟内礼佛的百姓也会将洞窟的石壁壁上的立体小佛像抠下来请回家拜佛,无意间破坏了洞窟内部的完整。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政府会将敌人关在莫高窟内呢?原因说起来也简单,只是因为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莫高窟是相当于自家的祠堂,用自家祠堂来关押犯人又有何想不通呢?

在历史中,莫高窟的价值未能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只能感到遗憾。而现代社会中莫高窟仍然会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壁画上刺眼的“到此一游”,不和谐的相机咔嚓声,都曾对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产生过伤害。就是因为这曲折的历史,陈寅格才会在《无盗贼无盗宝标记》中提出:敦煌学在日本。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放到今时今日的敦煌莫高窟,在参观过程中,为了对莫高窟进行最全面的保护,参观游客也不可避免的全程都被给予了各种礼貌善意的提醒,景区服务与游客意识在不断加强,大家都更想文明见证我们国家的历史瑰宝。

1 观看两段莫高窟短片

两段短片都让参观者感受到了莫高窟与科技的结合,时代的进步。第二段球形荧幕的观影体验,更是将参观者对特窟有了身临其境的观影效果,让参观者感受到了莫高窟的与时俱进。

2 藏经洞的发现

19世纪末,道士王圆到莫高窟。此时莫高窟十分荒凉,崖间上的通道多数已经毁于战火,一些洞口已经崩塌,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这里只有一些粗通汉语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对道教的理解来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

在这段历史中,很讽刺的是外国汉文化研究者竟比国人更懂莫高窟的文化,更能发现其价值所在,也许这能启示参观者引起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和责任。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

这段新奇的历史也使参观者感受到如此耀眼的世界文化艺术宝藏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的眼光和世界总会轻易地被世俗事物所遮盖,我们更多时候也许只能关注到想去注意的事物,少了些许特立独行的判断,比如,现在的人们也丝毫不会觉得移动手机有什么特别的,但假如世界在这一刻灭亡,那残存在这地球上的种种都会给新诞生的生命带来不可知的神秘感,当他们出现文明,也许也会去探寻手机在上一代生命中存在的价值。做这个比喻并非是想把莫高窟比喻成什么,毕竟他是一个奇迹,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也许这种撼动会启示参观者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珍惜劳动成果。

3 金箔的消失,洞窟壁画被烧毁的痕迹

莫高窟内华丽的装饰,显示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对礼佛的重视,他们愿意花大价钱来彰显他们内心的虔诚,而参观者看到金箔的消失和壁画烧毁的痕迹,却产生了对那段历史的极度愤懑,他们感慨当时的政治时局,遗憾当时国力的衰弱未能将这宝藏好好保存,气愤外强挑起的不正当战争,激起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愫。

4 石壁上立体佛像的消失,泥塑颜料的改变

石壁上很多立体的小佛像因当时百姓的一贯行径――将其请回家拜,而导致了洞窟内部的损坏。而在清朝,莫高窟的泥塑被重新上色,原本在隋唐时期保留的精致的袈裟涂色被单调的红色掩盖,从而只保留了极少数的隋唐时期未被涂改的泥塑。这些都让参观者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即便是没有外强侵略也会被历史烙上不可避免的印记。

5 洞窟建筑构造的演变

敦煌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还有一些佛塔。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题材之丰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给参观者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6 参观常书鸿等人纪念馆

常书鸿因其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人称作“敦煌的守护神”。参观者通过参观今年馆,了解了近代艺术家对中国艺术的无私奉献,他们那敢于为国家文化遗产献身的精神深深激励了参观者。

7 参观博物馆

博物馆内部展示了工匠们开凿洞窟,塑造泥塑和壁画上色的精巧技艺,也展示了莫高窟保护工作的开展历程,让人惊叹古代匠人的智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8 应急票机制

为更加全面地保护莫高窟从而进行了人流管制,但又为满足人们参观洞窟的迫切希望,应景票机制应运而生。应急票观赏者全程都是边走边看的模式,虽然景区管理者为使参观者更加了解历史,在洞窟外使用扩音喇叭解说,但因不能在洞窟内部停留,对解说似乎也失去了兴致,只是过了眼瘾,却很难领略到精髓。只能感叹莫高窟的一票难求。

参观者参观完莫高窟后其实更多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愫,种种历史迹象让他们难以忘怀,绝美的洞窟让他们感叹古代匠人的巧思,莫高窟门票的供不应求也让参观者产生了共鸣,爱护祖国大好河山,愿共同见证祖辈留下的文化瑰宝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