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95°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粉碎性不稳定骨折33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95°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粉碎性不稳定骨折33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95°DCS;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4-0444-02中图分类号:R 683.42文献标识码:Bお

伴随着高速高能量损伤增多及社会老年化,粗隆间及粗隆下粉碎性不稳定骨折也日渐增多,此类骨折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自2004年4月~2007年1月采用95°动力髁螺钉(DCS)治疗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33例,通过临床观察,效果较好。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共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34~74岁,平均52.3岁。33例中,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粗隆下骨折15例。粗隆间骨折中按Evans分类, Ⅲ型11例, Ⅳ型7例。粗隆下骨折按Seinsheimers分类Ⅱ型7例,Ⅲ型5例,Ⅳ型3例。致伤原因:平地行走跌倒6例,坠落伤13例,机动车撞伤14例。术前伴有高血压4例,糖尿病3例。

2.术前准备 行胫骨结节牵引,以利复位,减轻疼痛。治疗合并症。牵引后摄髋部X线片,以更明确内固定选择。

3.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满意后,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患侧臀下垫枕,牵引复位,正侧位透视证实复位满意,肢体长度恢复通常以转子间区股骨距内侧的弓形结构恢复为标志。取髋外侧纵切口,自大转子顶点向下约14~20厘米,将股外侧肌自后向前掀起,显露大转子,利用95°角度导向器,向股骨颈内钻入导针,正侧位透视证实导针位于股骨颈、股骨头中央位置,距股骨头软骨下骨1厘米,以三联扩孔器扩孔,攻丝后拧入粗螺钉,安装钢板,分别以螺钉固定。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麻醉清醒后行股四头肌锻炼,术后第二天开始行CPM锻炼。

结果

本组共3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其中出现髋内翻1例。功能按Sanders标准[1],优20例(60.6%),良11例(33.3%),可2例(6.0%)。手术平均时间55分钟(45~80分钟),出血平均230毫升(160~380毫升)。

讨论

1.DCS的适应证及优点

髋部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及高速高能量损伤中,创伤较大,伤后对患者活动影响大,致残率高,虽是常见病,但亦是治疗难点之一,尤其是股骨粗隆间、粗隆下粉碎骨折手术较易出现内固定断裂、髋内翻等并发症。DHS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标准方法,疗效肯定。但对骨折累及大粗隆、粗隆下骨折粉碎严重,骨折线位于DHS进钉处时则不适用,因为如用DHS固定,颈钉从骨折线通过,使骨折固定不可靠,并且影响骨折愈合。粗隆下骨折也是一样,DHS颈钉也会部分进入到骨折线,影响固定效果,妨碍骨折愈合。而DCS颈钉入钉位置较高,不易出现这种情况。DHS治疗逆粗隆下骨折时,加压作用可导致骨折端的分离,疗效更差,应属禁忌。对于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由于股骨颈后内侧骨质缺损,压应力不能通过股骨矩传导,内植物上应力增大,易出现螺钉切割股骨头、钢板疲劳断裂、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DCS的动力加压螺钉与钢板呈95°角,适合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特点,并类似悬臂梁系统,由于应力分散,折端不易变形,固定牢固。DCS入针点高,可于骨折近端增加数枚螺钉固定,增加了近端的抗屈曲旋转能力,达到牢固固定,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总之通过我们的临床应用,证实95°DCS在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粉碎性不稳定骨折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视为粉碎性不稳定粗隆间和粗隆下骨折的一种可靠手术方法[2]。

2.采用DCS治疗此类骨折时的注意点

术前仔细阅片,术中透视下整复颈干角至正常角度。根据骨折分型决定术中具体的进针部位,对于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由于骨折端缺乏紧密接触,DCS固定后抗旋转能力仍较差,故粗钉进针部位多选择在贴近股骨矩侧,因股骨矩边缘较轴心致密,螺钉的把持力较强,而且螺钉偏离了股骨颈的旋转中心,因此有助于防止骨折端的旋转移位。行导针定位时应在透视下操作以证实引导针位置是否正确,避免反复操作造成股骨颈部骨质结构的破坏,硬度减低致粗螺钉松动,稳定性下降或使钉穿出股骨颈。

对于粉碎性骨折病例,股骨近端因重力下垂常向下沉,复位时需注意纠正,通常需要用手法或工具上提股骨干;以足作为中立位标志时,由于踝部韧带拉伸的原因会有一些误差,故以髌骨为标志准确性较好,此时足常呈轻度内旋位。因为股骨粗隆后内侧骨皮质缺损越大,骨折稳定性的破坏也就越明显,故对股骨上段内侧包括小粗隆在内的骨折块,应尽可能复位,用皮质骨螺钉加压固定;如难以复位,则需屈髋屈膝,使髂腰肌松弛,再行骨折块复位固定,这样可防止术后功能锻炼时内固定器械因负荷增大而造成破坏。但对粉碎严重的骨折,可应用较长钢板,采用桥接方式固定,在骨折线远端要有4~5枚螺钉固定。这样可保护骨折端血供,失血少,减少对已受伤的骨骼和周围软组织的进一步破坏,又获得骨折固定的可靠强度。因为对严重粉碎性骨折,过分追求骨折的解剖学重建,其结果往往是既不能获得坚强固定,又可使原已损伤的组织血供遭到进一步破坏,影响骨折愈合。

3.手术时机的选择

此类患者多为高龄或创伤较大,术前准备尤其重要。对高龄病人作全面检查以发现影响手术的合并症并及时处理、纠正;在术前准备阶段应重视卧床并发症的防治。高速高能量损伤所致的粉碎性骨折患者创伤多较大,需注意有其他合并损伤的存在,入院后应迅速对病人的全身情况作出全面评估,由于伤处出血肿胀较严重,一般在伤后48~72小时手术比较合适。先采用骨牵引方法帮助复位,对不稳定型骨折采用加大牵引重量的方法帮助复位,以期尽快恢复下肢长度以利于手术中的复位,并可稳定骨折端,减少出血,减轻肿胀。但对一些原已丧失活动能力者,如果功能并没有因为骨折而改变时,手术也许并不是必需的。

4.术后康复

为了尽快增强病人恢复信心,减少卧床所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术后功能锻炼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必要措施。术后功能锻炼时应根据患者年龄、骨质疏松程度、粉碎程度、健康状况及手术固定强度等全面考虑。早期功能锻炼时,CPM可增加关节活动度,减轻肢体肿胀,同时应鼓励患者主动功能锻炼。因为只有通过主动运动,以期增强患肢的肌肉力量、防止废用性萎缩、减少骨量丢失而促进骨折愈合,为日后负重行走创造条件[3]。对于不稳定骨折,根据骨折不稳定的程度,有可能发生肢体的短缩。年轻病人通常在术后3~4个月能弃拐行走[4]。并发症主要为髋内翻,本组发生1例为120°,预防方法为避免早期完全负重,负重时间及程度需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并且在术后使用两膝间枕垫,以减轻侧卧时骨折端的剪力。骨折愈合后年轻病人取出内固定物,老年病人则未强求。

参考文献

[1]刘云鹏,刘 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17-219.

[2]罗从风,朱 越,王 磊,等.459例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结果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188-191.

[3]黄公怡,王福叔.鹅头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84,4(6):349.

[4]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4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