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文本出发,为思维力找寻一方沃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文本出发,为思维力找寻一方沃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维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培养未来人才核心技能的途径之一。为此,笔者将“如何从文本出发,为思维找寻一方沃土”确定为自己研究的主题,并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进行实践。

一、开篇有疑,激活思维

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眼睛,透过题目就能洞察到文章的中心。看来,要想走进文本,首先要从题目出发,引导学生展开质疑,激活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进入课堂。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依次为《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不难看出,这四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这样题材的文本,学生在预习时就易于读懂且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质疑就更能触摸到文本的那根弦了。

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学生已经通过预习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此时学生质疑:“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何罪之有?”带着这两个问题研读文本,就更有指向性了。教学《最后的姿势》,可从题目发问:“谭千秋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由此直奔令人震撼的画面,感受谭千秋的伟大。教学《船长》,学生不再质疑船长是谁,而是为什么以“船长”为题,而不是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一样以船名为题或以灾难为题呢?这个问题的探究能使学生感受到船长的伟大。教学《爱之链》,为什么是“链”而不是“河”呢?此问题更能让人体会“真情互助”。

从题目入手,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能让学生根据问题的提出去搜集信息、去分析整合得出一个研读文本的初步方案,这就是审辩思维的过程。此时,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崭新的状态,课题成为了学生思维力的生长点。

二、再读生疑,发散思维

审辩思维要求在得出一个初步方案后,还需要一个跟别人讨论改进自己想法的过程。通^有效的交流,通过与人的讨论,最后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审辩思维的全过程。在学生“开篇有疑”后,走进文本品读解疑,解疑后再质疑,质疑中的学习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还以这四篇文章为例,文章中值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问题在哪里呢?《负荆请罪》第一幕中蔺相如的一句话值得辩论――“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蔺相如到底怕还是不怕呢?可以以此举行一个辩论会,从而揭示出蔺相如的避让是“为国着想”。《最后的姿势》一文中有三个不同身份的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名教师,结合这三者的话,你怎样理解这“最后的姿势”呢?理解问题谭老师的形象顿时丰满起来。《船长》一文中“伟大的灵魂”和“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又该怎样理解呢?《爱之链》一文中老妇人为乔伊修车付费,乔伊为何发愣?女店主为何极度疲劳的脸上还依然带着甜甜的微笑?老妇人用了餐,付了费,为何还留下一纸包钱?讨论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后,一条“爱之链”就很明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看来,再读文本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在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时,“好”问题成了思维力的另一生长点。当然,答案“扑灭”问题。解决问题只是一个沟通的契机,是得到答案的途径,这种寻找答案的过程又是生长思维力的过程。

三、实施对质,生长思维

“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论辩。”这就让我感慨:其实,变构模型就是思维的一个场,它给予思维力的是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随时存在,随处让思维力得以生长。这与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不懈质疑、多元意见、理性判断――不谋而合。

以《负荆请罪》第二幕为例,廉颇跪下请罪时说:“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这里就有“对质”话题,廉颇堂堂七尺男儿,当时的第一大将军,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何罪之有,需要让同等级别的人用荆条抽自己呢?这也算得上与现实对质。在对质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廉颇的“知错就改”其实也就是“为国着想”。第二次“对质”可以与韩勃进行。如果你就是韩勃,你是怎样评价廉颇的呢?第三次“对质”,可以让学生共同来评价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学生此时的思维已经非常活跃,形成了一个思维场,思维力得到了生长,这里的“对质”成了思维力生长的沃土。

看来,学习既是解构,又是建构。在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产生变构模型,从而让过程中伴随着思辨,学生的思维力得以生长。

四、探究辨析,丰富思维

理解表达也是一种思维力的生长点,它更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以《爱之链》为例,全文共有三处环境描写:第1小节以“黄昏、寒风、飞舞的雪花、破旧的汽车、几乎看不见汽车和人影的公路……”等渲染出

乔伊凄凉的内心世界;第10小节有一句环境描写――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破旧的餐馆,热情的主人很是温暖。学生品读、感悟出他们生活虽艰难,但对别人的态度却总是那么热情,充满爱心。第三处是给我们留白的,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这里屋里有些什么呢?我们又该补白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后交流:可以是破旧的桌子,可以是褪了色的窗帘,可以是屋内燃得很旺的火炉,可以是窗外照射的阳光……在学生交流后再练习表达,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环境描写的方法,结合结尾处的情感基调,选择合适的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加深领悟了小说的主旨,可谓一举多得。从学生的练笔表达中,我们折服于他们模仿中的创造力。这又给思维力提供了一个生长点,并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