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 铜管乐是西洋乐器组,铜管乐的启蒙教育是整个铜管乐教育的起步与基础。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有显著的不同,对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到中国铜管乐启蒙教育的不足和差距,有助于中国铜管乐启蒙教育的改革与提高。本文从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三大层面,对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中俄 铜管乐 启蒙 教育 比较 研究 宏观 微观 艺术 技术 素质 应试

铜管乐是典型的西洋乐器组,主要包括大号、小号、长号、圆号、萨克斯号等乐器。铜管乐启蒙教育是整个铜管乐教育的起步与基础。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分别代表着中西文化与中西音乐教育的主导思想与教育原则。对二者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找出中国在这方面的不足与差距,从而改革与提高中国铜管乐启蒙教育。

具体而言,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的主要差异,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系统化的比较研究。

一、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

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的第一大差异,是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的不同,也就是说,俄罗斯铜管乐启蒙教育,是典型的西洋音乐的宏观教育;而中国的铜管乐启蒙教育,则是传统的微观教育。所谓“宏观”,“同‘微观’相对。源出希腊语makno,意为‘大’。后转化为前缀macro。宏观物体和宏观现象的总和。……在社会现象中,常与全局、总体同义。”[1]而所谓“微观”,“与‘宏观’相对。源出希腊语mikros,‘小’的意思。如:从微观考察。后成为前缀micro-,……”[2]

也就是说,俄罗斯铜管乐启蒙教育,多从全局出发,从大处着眼,囊括了铜管乐的概念内涵、音色特点、乐器功能,在整个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

而中国铜管乐启蒙教育,多从局部出发,从小处着眼,只强调铜管乐的特点(例如音响最强、音色高亢等),有时甚至只局限于铜管乐中的单件乐器。(如小号、大号、长号、圆号、萨克斯号等)的演奏,而忽视每件乐器与其他铜管的关系与异同、每件乐器在整个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教育。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铜管乐教育的微观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要的,但略嫌欠缺,应当向俄罗斯铜管乐启蒙教育的宏观教育学习,从中吸收有益的成分,以充实自身,力求做到微观教育与宏观教育有机结合、完美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

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的第二大差异,是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的不同,也就是说,俄罗斯铜管乐启蒙教育,凸显的是艺术教育;而中国的铜管乐启蒙教育,则突出的是技术教育。

所谓“艺术教育”,是包括铜管乐演奏艺术中的作品分析、理解(包括作品思想内容中的题材、主题、形象、事件、情感等与作品艺术形式中的体裁、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等),乃至包括作曲家的生平简历、艺术道路、美学追求、思想等等的了解。换言之,这种艺术教育强调的“软实力”培养。

而所谓“技术教育”,指的是仅限于铜管乐某一件乐器的演奏技术上,例如小号的启蒙教育,主要重点就定位在小号的演奏技术上,包括小号的“断音奏法”(单吐法、双吐法、三吐法)、“按半键奏法”、“加用弱音器(con.sordino)奏法”、“号品装匣(Bellincase)奏法”、“泛音奏法”等等。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铜管乐启蒙教育的技术教育,也是必要的,勿庸疑的。但又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有一定局限的,也应当向俄罗斯铜管乐启蒙教育的艺术教育学习,从中借鉴有益的东西,做到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完美统一,双轮驱动、比翼齐飞。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的第三大差异,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同,也就是说,俄罗斯铜管乐启蒙教育,强调音乐素质的培养;而中国的铜管乐启蒙教育,则强调考试、考级等应试教育。

音乐素质包括对音乐艺术的感知力、联想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力、感悟力、创造力等等;而应试教育则主要是某件铜管乐器的演奏技术。

显而易见,素质教育培养的是铜管乐未来的演奏家;应试教育只能培养铜管乐的艺术匠人。

由上述的比较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铜管乐启蒙教育更应当向俄罗斯的素质教育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的基础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以此作为我国铜管乐启蒙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核心与关键。

综上所述,中俄铜管乐启蒙教育相比较,中国应当向俄罗斯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们必须全面借鉴,用以强壮自己。

参考文献:

[1]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1218.

[2]同上.P971.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2012年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视野下黑龙江流域中俄特色器乐教学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2C020)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