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践行“生本”有效进行数学课堂交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践行“生本”有效进行数学课堂交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阶段的数学课堂存在交流意识不强、形式单一、契机不当、技巧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培养交流的意识、丰富交流的形式、把握交流的契机、培养交流的能力四个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交流意识;交流形式;交流契机;交流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课堂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动”起来,以期达到教学目的,其中课堂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数学课堂的交流是以数学语言为载体,以听、思、写、说等方式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

笔者学校正在推行“生本教育”,而“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小组互助学习。在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助、交流、监督,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但在笔者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存在这几种现象:(1)旁观现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看着别人发言,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2)学生交流只指向老师: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眼睛里只有老师,他所要交流的对象只有老师,这个课堂就是师生两人世界;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是仍高举小手“我,我,我”,整个课堂很热闹,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交流。(3)中等生、学困生和优等生相比,缺少交流机会。因此,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交流。

所以课堂交流绝不能是老师“导演“、学生“表演”。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践行“生本”呢?笔者也在反思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培养交流的意识。

要提高学生数学交流意识,首先应当提高教师的数学交流意识。教师要先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交流的源泉,是师生进行数学交流的纽带。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的问题同时要兼顾适度性。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肤浅,最好产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的方式要不拘一格,可以通过设疑、变换方式、“问题串”等形式提出。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教师不仅仅是给出方法或答案,而且要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述自己的思路,大胆质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新问题。

2.丰富交流的形式。

课堂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化。交流可以是师生间,包括教师和学生个体、学生集体间的交流;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在数学交流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主动权,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表述,了解其思维过程,掌握其存在的问题。在小组交流中,还应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教师适时指导,防止放任自流。

一位老师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了算式:76—19,教师让学生放手探究,充分交流算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你觉得这种算法可行吗?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们能理解他的想法吗?”“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知己知彼,区分异同,增长能力,顺利达到掌握多种口算方法的目的。

3.把握交流的契机。

在哪些时机适合交流呢?

(1)沟通知识之间联系时。

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发现并设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既复习旧知,又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如:教学“分数的性质”时,由于分数与除数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除法中又有“商不变的性质”,所以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能不能用商不变的性质发现分数的性质?这样,通过交流,沟通了商不变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将分数的基本性质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形成了知识网络,培养了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以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处理教学重难点时。

在每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重点问题往往又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通过交流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知识容易混淆时。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学生特别容易混淆、出错。对于这样的知识,组织学生充分交流时很必要的。如平面计算公式是一组容易混淆的知识,在分别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针对以下3个问题进行交流: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这些面积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这些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通过交流对比,学生对原来极易混淆的知识逐步清晰,并且理解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一组知识。

(4)寻找规律时。

在教学有规律的知识时,教师为学生安排大量的素材,组织学生依据素材进行观察、研究、交流,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师生列举了大量例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不但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还发现了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5)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就可能有所不同。教学时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进行讨论,交流,能够使师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由于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材料(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框架、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让他们分组研究、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找到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围一围、数一数等等,并且能从这些方法中找到研究图形特征的一般方法;组织学生针对开放性题目进行讨论,学生不仅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而且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达到了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实现了教学相长。

4.培养交流的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初步运用简约、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能理解他人的数学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倾听别人在探索过程中的不同观点,倾听别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意见,倾听别人在交流过程中的不同声音,从小就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交流技巧的培养,如倾听的同时要努力抓住别人发言的要点,一边听一边想,自己对此是否同意,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补充等等。

总之,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有效的课堂交流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保证,也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有礼貌地向别人获取帮助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们教师不仅掌握了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操作方法,也在课堂研究与行为改进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和研究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金美琴,如何促进有效的数学交流《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第12期

【3】《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教育激扬生命》 郭思乐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