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有效化学教学的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有效化学教学的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笔者就如何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注重基础知识,准确把握知识传授的深度

我们在教学中总是习惯于“深挖洞”,一步到位,总觉得讲少了影响教学质量,不放心,因而补充许了多内容,超越了基本的要求,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在初中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教师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提供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材的内容设置对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有的只要求学生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如果就此知识点“一步到位”,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也就是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拓宽和深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善于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跳一跳可摘到果子”。这就是维果茨基倡导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的重要意义所在。例如:初中阶段我们只要求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对化合价的概念没有过多过高的要求;再比如糖类、油脂、蛋白质有机物这一模块仅仅要求在一般的组成和性质的介绍层面,不进入结构层面。

二、注重问题设计,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难度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存在如下一些情况:(1)问题太小。由于新的课程强调师生的互动,所以有时我们可能常把一个完整问题的表述划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力度的“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等小问题,不停地问学生,搞得满堂课非常热闹,但没有丝毫的思维深度。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精心设计,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2)问题太大。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即用“问题组”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他们深刻理解有关知识。

三、加强课堂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习过程模仿与经验积累,逐步进化为独立获得知识,掌握规律,正确运用的能力。

例如,在新授课学习某些新概念时,不是一开始就讲,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旧知识边阅读边探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最后再引导学生将不同的说法与书中的说法对照分析,使学生对概念掌握得更严密、更准确。

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化为已有,并锻炼归纳总结能力。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装置时,首先回忆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装置,对比制取气体的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等,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思考应采用何种装置,并同时学会如何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

传统学习方式主要为接受性学习,注重“授之以鱼”;而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探求过程的分析,强调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而非灌输,注重“授之以渔”。如:在元素化合物复习课中,我们往往“炒冷饭”,只是罗列各物质的知识点而没将它们的关系连接起来;或者虽然将它们的关系连接起来了,但教者只给出知识网络图,然后根据网络图进行复习,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授之以渔”,是指主动地建构学习。比如复习单质与化合物知识时,首先由学生根据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形成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网络图,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这个知识网络图复习硫、磷、氯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种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概念图、知识网络图就是“授之以渔”的高效教学行为。虽然让学生自己构建比教师直接给出网络图要多花费一点时间,但是这种能力的锻炼是值得的。

四、改进实验教学,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俗话说:口说无凭,眼见为实。教学中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创新或增补,一些直观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初中化学中金属和盐的反应条件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其中,关键的词是“只有”、“才能”,那么怎样才能说清楚呢?可以做一个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思考,使学生明白使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适合范围。再如讲到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时,先让学生做10ml水与10ml呈红色的酒精在20ml的玻璃管中混合的实验,上、下混合均匀后有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然后再追问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这样环环扣紧,不断深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五、尊重学习主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掌握知识并非都要通过新的学习方式,都要进行探究。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探究能力有限,学习时间较紧,不可能用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究。过分凸显个人建构,必然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化学的许多知识的学习其实必须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只是因为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过多强调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改变“重结论轻过程”倾向的需要,不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立。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主要方式,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确定探究性学习在课程、课堂中应有的位置,而不是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将两者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该讲则讲,该探则探,讲求实效,使“探究性学习”达到激发学习动机,指明学习方向,提高思维能力,有效地掌握知识的目的。

六、创新教学手段,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媒体,以其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化抽象为直观,唤起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在讲水通电分解过程时,利用电脑课件讲解,效果比黑板上画图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从画面的移动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实质,使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形象起来。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将各种教学媒体优化结合。在这方面,我们有时会有两个误区:(1)课件完整得可替代教案。一节课中,用课件引入概念、物质的性质,用课件进行习题讲解等,课件制作精美,图像动静有致,教学过程在一问一答一显示中依次展开,一堂课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在课件上,课件非常完整。其实计算机是教具,更是学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身它的地位就是“辅助”,是教学方式的一种辅助,而不能喧宾夺主,代替全部教学过程。所以我个人喜欢把课件做成积件,而不是一个完整到甚至可以替代教案的课件。(2)对教学媒体厚此薄彼。教学媒体是指黑板、模型、实物、化学实验、投影、视频和录像等。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它们相互依存,不能替代,我们应各取所长。比如: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活动与探究的栏目,要尽可能将这些栏目的内容开设成学生实验,真正做到“让实验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实验”。而有些教师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实验视频的效果越来越好,可以用视频来代替动手探究。其实,即使视频的画面再清晰,效果再好,它永远也不能代替自己动手探究。比如,金属钠,让学生切一切;二氧化硫,让学生闻一闻;物质制取的操作,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增强感性认识,达到实验教学效果。当然,有些实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视频或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如:原子内部的结构。虽然现代媒体具有突出的优点,但是传统的板书绝对不能省略。因此,我们要注意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化组合,减少使用教学媒体的盲目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组合,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加强教学规范,尤其是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的规范书写和计算题的解题规范。应多让学生动手书写,同时提出规范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特别是在阅读题目的认真,仔细方面和解答问题的表达上尤为重要。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对现行化学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