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资本充足程度、信用风险与银行绩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资本充足程度、信用风险与银行绩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沪深两市14家上市银行2006-2009年数据为样本,分析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程度信用风险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提高总资产收益率能显著降低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控股股东性质显著影响上市银行的信用风险;股权集中度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上市银行 资本充足率 信用风险 银行绩效

2004年我国颁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提出了明确要求(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与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标准的进一步接轨。资本充足率要求是为了保证银行业的稳定性,当银行面临偿付性危机时,能有足够的资本来缓冲其风险。那么,监管部门的资本要求有没有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与其信用风险、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 Santos(1999)指出,当资本要求提高时,银行会根据自有资本的融资成本和机会成本调整企业融资的合约,这样的调整会使得工商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反过来也降低了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而倒闭的风险。Milne & Whalley(2001)的研究表明,资本充足率要求对于银行行为是有效的约束,可以减少银行的冒险动机以及失败的频率;Ashcraft(2001)认为资本充足率要求从提高资本比率和降低银行经理人风险活动两方面减少了银行失败的机率。预期收入效应则认为,资本监管会刺激银行追求更高的风险,银行有可能在新的资产组合中增加更多的风险项目来弥补由于资本充足率限制而带来的效用损失。Furlong & Keeley (1989)、 Shrieve & Dahl (1992)的研究均得出类似的结论。而Leaven & Levine(2006)对世界范围内48个国家的300家银行的研究发现,资本充足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Rime(2001)对瑞士银行数据的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二)国内文献 我国学者吴栋、周建平(2006)研究发现,资本监管要求虽然对银行资本变动有正向影响效果,但是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王晓龙、周好文(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变动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朱建武(2006)认为,监管压力并没有对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调整和资产风险调整产生正向影响。周文(2007)的研究表明,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对风险水平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而杨城(2005)和孔德兰、董金(2008)的研究则表明,提高资本充足率反而会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根据风险理论,高风险则高收益,低风险则低报酬。既然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要求是为了缓冲银行风险,那么从理论上来看,资本要求必然会影响银行的收益。然而,理论界对资本要求与银行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事实上受到国家的完全保险,因此自有资本多寡并不会影响银行资产与负债决策,也就不会影响银行绩效。许定等(2004)通过变分法和微分分析表明,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边际利润。但这些研究更多的是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研究结论缺少实证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资本的多少决定了银行的实力和支付、清偿能力,不仅可以保证银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而且可以应付偶发性资金短缺,维持银行的稳健经营。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能够约束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较高的资本充足程度是社会公众存款资产安全的保证,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屏障。因此,资本充足程度的提高将会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的降低。由此,得出本文的假设1。

假设1: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越高,其信用风险越小

商业银行的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中最稳定、质量最高的部分,银行可以永久性占用。增加银行核心资本可以通过发行普通股、增加留存收益来实现。由于发行新股程序复杂,资本成本较高且会损害老股东利益,通过留存收益增加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而要提高留存收益,首先必须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因此,为提高资本充足程度,商业银行将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扩大盈利空间,加强管理,以创造更多的利润来充实核心资本。同时,资本充足程度的提高还有利于商业银行市场声誉的提升,增强公众信心,从而能吸引更多优质客户,提高其经营绩效。由此,得出本文的假设2。

假设2: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越高,其经营绩效越好

(二)样本选取 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银行2006-2009年数据为研究样本(2006年8家上市银行,2007-2009年14家上市银行),数据来自上市银行各年的年度报告。为增加样本观察值的数量,提高分析的精度,在回归分析时采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数据。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Salasa & Saurina (2002);Barth, Caprio & Levine (2004);杨城(2005);孔德兰、董金(2008)等的方法,以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银行信用风险的变量,按“五级分类”口径。在各类文献中用来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并不统一,通常有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利润等。有学者认为,有些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部门的规定,对净资产收益率存在着大量的利润操纵行为(陈小悦等,2001),所以,较多文献采用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变量。本文为了更全面地说明问题,分别采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银行绩效的变量,建立模型。总资产收益率是银行的净利润与资产总额之间的比率,反映的是总资产的获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是银行的净利润与股东权益之间的比率,反映的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这两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银行的获利水平,也是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和财务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本文以控股股东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作为衡量银行治理结构的变量。其中控股股东性质为虚拟变量,当控股股东是国有股时其为1;当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时其为0。银行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银行资本结构以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指标表示。各指标的符号和含义如表(1)所示。本文构建两个模型。模型1研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与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用于检验假设1;模型2研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用于检验假设2。模型1和模型2中的资本充足程度分别用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表示。模型2中的业绩变量分别用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衡量。

模型 1 中,被解释变量为不良贷款率(NPL),用来衡量银行信用风险;解释变量为资本充足程度变量(DCA),分别用资本充足率(CAR)和核心资本充足率(CCAR)表示;银行业绩(ROA)、公司规模(LNA)、控股股东性质(OWN)、控股股东持股比例(TOP1)、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TOP3)、资产负债率(LEV)为控制变量。

模型 2 中,被解释变量为银行绩效变量(PERF),分别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表示;解释变量为资本充足程度变量(DCA),分别用资本充足率(CAR)和核心资本充足率(CCAR)表示;公司规模(LNA)、控股股东性质(OWN)、控股股东持股比例(TOP1)、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TOP3)、资产负债率(LEV)为控制变量。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平均值12.28%,核心资本充足率平均值9.65%。就全部样本的平均值而言,资本充足程度已达到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的监管要求。但是,各样本之间资本充足程度的标准差较大,资本充足率的最小值仅3.71%,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最小值仅3.68%。各样本不良贷款率相差悬殊,其最高值7.99%,最低值0.36%,平均值1.31%。总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0.98%,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为4.96%,资产负债率平均为94.24%。总体而言,上市银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平均为27.29%,但各样本间存在较大差异,最低为5.9%,最高为67.53%。从不同年份看表(3),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在2006年较低,到2007年有了显著提高,但2008年和2009年则又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可能和我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期限有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2007年之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规定标准)。各年不良贷款率递减的趋势表明,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显著改善。表(4)显示,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程度、不良贷款比率因控股股东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平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序是国家股、境外法人股、流通H股、国有法人股、流通A股,不良贷款比率由高到低的排序是境外法人股、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流通H股、流通A股。

(二)回归分析 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1)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与其信用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5)表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方向不一,资本充足率对不良贷款率具有负向影响,而核心资本充足率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正向影响。由于以上结果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的假设1不成立。(2)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与其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6)(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与总资产报酬率之间是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表(7)(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换言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对银行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假设2不成立。(3)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与信用风险显著负相关。表(5)显示,无论以资本充足率作为解释变量,还是以核心资本充足率作为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提高总资产收益率能够显著降低不良贷款率。(4)银行治理变量对上市银行信用风险具有显著影响,但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5)表明,控股股东是否是国家股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即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不良贷款率越高。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6)、表(7)显示,控股股东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对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无显著影响。(5)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显著影响银行绩效。表(6)显示,银行资产规模与总资产报酬率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即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总资产报酬率呈上升趋势;银行的资产负债率显著影响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越高,总资产报酬率越小。

四、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程度与其信用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资本充足程度对上市银行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上市银行信用风险受总资产收益率和银行治理结构的显著影响,总资产收益率对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高总资产收益率能显著降低不良贷款率;控股股东性质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不良贷款率也越高。资本充足程度的高低并没有影响上市银行的决策行为,没有对银行信用风险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栋、周建平:《资本要求和商业银行行为: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8期。

(下转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