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指导幼儿游戏带上童心、童眼、童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指导幼儿游戏带上童心、童眼、童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东师大的华爱华教授说过: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活动。教师如何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游戏活动时带上童心、童眼。

童心玩游戏,释放幼儿天性

游戏是自主的,不是披着游戏的外套在教师安排和控制下的另一种形式的小组学习。教师首先要以童心去看游戏的价值:游戏不是我们安排下的延伸教学活动,也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假游戏,而是一种好玩、自由、快乐的活动。回想我们孩童时玩的扮家家游戏,之所以到现在都令人回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充满自由的快乐,让我们的童心充满了愉悦。在幼儿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每个幼儿要有充分游戏的权利。在他们的心里,游戏是好玩、自由、快乐的。教师用童心玩游戏,可以很好地释放儿童好玩、自由的天性,从而感受游戏真正的快乐。

1.童心品“乐”,游戏快乐自在

在游戏中,当几个幼儿在不断重复娃娃家的煮饭、吃饭、洗碗等情节时,不要认为他们的游戏过于幼稚,其实他们表现的是自己真实生活中的经验。在煮饭的过程中,他们商量着今天的饭菜安排,尝试着分工合作;在吃饭的过程中,他们感受着自己做出饭菜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在这样的简单游戏中,教师要用童心品“乐”:幼儿快乐地释放着真实生活的经验。

2.童心品“趣”,游戏趣味无穷

当幼儿玩着超市购物的游戏时,他们感受着各种“工作”的有趣:清理商品、制作标签价格、推销商品、收钱结账。教师要用童心去品“趣”:扮演社会角色的趣、 商品交易的趣、扮演社会工作者的趣,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技能如何,“商品”整理是否规范,不要只重视了技能而忽略了游戏的趣味性。

3.童心品“新”,游戏创意无限

在游戏中,幼儿用光盘和毛线陆续做出了“快乐一家”:短头发的妹妹、长头发的妈妈、皱着眉头的奶奶、长着胡须的爷爷。这些游戏的作品表现出幼儿的无限创意:毛线可以变长变短,可以变直变曲,贴在额头变成皱纹,贴在下巴变胡须。教师要用童心去品“新”:毛线还可以这么好玩啊!简单的毛线不断被儿童创新运用,在游戏中变得创意无限。

童眼看游戏,释放儿童心智

教育家杜威认为,游戏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游戏态度是一种心智的态度,是一种自由的态度。教师用童眼看游戏,可以很好地释放幼儿的心智活动。

1.童眼看“异”,游戏亮在“异”

通常,幼儿在游戏中的异常表现反映出他独特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行为。教师要用童眼去看“异”、剖“异”,发现亮点。

一次,小班的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出现了类似美工区的游戏活动:用纸盒制作汽车。表面看这不像是建构游戏,出现了游戏主题混淆的异常。这时,教师没有阻止,而是用幼儿的眼光去了解幼儿的想法:原来幼儿在玩建构游戏的过程中产生了车辆在桥上行驶的新游戏主题。教师在了解儿童的想法后,给了幼儿充分的支持:与幼儿商量共同收集纸盒的材料,让幼儿大胆地运用各种纸盒去完成“现代交通”这一新的游戏主题。幼儿在多次探索中,运用各种纸盒制作出了高低不一、形状不一的汽车;运用牙膏盒搭建了轻轨、地铁。这就让建构游戏的主题出现了更多的亮点:废旧材料纸盒与积木积塑的巧妙组合。在这些“异”中,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创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2.童眼看“趣”,游戏亮在“趣”

小艾用鹅卵石和卡纸做成了鹅卵石头像:爷爷。同伴小博在做好的爷爷头像上多加了一只眼睛,说:“咦,这是《西游记》里的二郎神。”教师在一旁不禁也觉得有趣。这样的“趣”反映出儿童思维的活跃性――在现实的爷爷与神话中的人物间巧妙转换。

3.童眼看“新”,游戏亮在“新”

童眼看“新”,不仅是新玩法,重要的还有新想法,而这些想法充满了童真。

一次,言言用纸袋、瓶盖、花瓣做出了爸爸的头像。老师与幼儿进行了以下谈话:

师:“言言,这个瓶盖放在这是眼睛吗?”

何:“不是,是红脸蛋。”

师:“原来做的是妈妈,搽的红脸蛋。”

何:“不是,是爸爸。因为晒了太阳,脸变红了。”

言言把红色瓶盖当做是生活中的红脸蛋,想象是爸爸晒了太阳,脸变红了。在成人眼里是妈妈的红脸蛋,在儿童眼里却是爸爸晒红的脸。看似普通的游戏却充满了幼儿有趣的新想法。教师只有走进幼儿纯真的世界里,才能品味出这些新想法、新思维。

童趣引游戏,释放儿童创意

教师在游戏中的身份,是引导者和幼儿玩伴的双重身份。在游戏中,教师应与幼儿一起用童心去进行游戏,并且用童趣去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现他们新的需要并投放相应的材料,去挖掘幼儿的无限创意,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1.童趣引“放”,游戏操作无限

这里的“放”指的是投放游戏材料。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真正需要,突出开放性、重组性、可变性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投放材料:小班――爱模仿,形象直观――投放材料类型是半成品+成品;中班――创新意识萌芽需引导――投放材料类型是半成品;大班――运用已有经验较强――投放原始材料居多。材料投放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游戏中可以得到有效的运用。幼儿在游戏的操作中可以体现不同的组合、不同的难度。

此外,在材料的投放上还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打破常规化、习惯化,充分满足幼儿需要,反映幼儿想法。比如,在美工区材料的投放中,教师改变以往瓶子多但实用性不强的投放习惯,转而根据幼儿的特点投放光盘、纸盘、塑料管等新的材料,幼儿运用这些新材料大胆想象和创新,制作出棒棒糖、风车、提包以前没有过的作品。

二是同一材料的投放方式多样化。原来投放的多是原始材料,现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变为原始材料、半成品材料等多种方式。如原来的单一纸筒变为有孔、有高低之分的纸筒,便于幼儿对不同作品的创造;原来的一捆毛线团变为有长短之分的线段和线团,便于不同动手能力幼儿的使用;原来的一张整纸变为有宽窄、粗细之分的纸条、纸屑,便于幼儿对不同作品的创造。

2.童趣引“变”,游戏创意无限

变一点辅助材料,就变出不同创意。幼儿就在这样的小改变中出了大创意。

教师先是在班上投放了纸盘和纸筒的典型材料,然后陆续投放了橡皮泥、吸管、彩纸等不同的辅助材料,通过辅助材料的变化,幼儿的创意变得“惊喜层出不穷”: 用纸筒、彩纸、纸盘变出了蜻蜓(想到利用短纸筒加彩纸做蜻蜓);用原始纸盘、半成品纸盘、橡皮泥、熊猫(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盘进行组合制作出熊猫,并想到了用橡皮泥来制作鼻子);用塑料碗、纸筒、吸管变出了机器娃娃(想到将立体的物品组合,并尝试着将其粘贴在一起);用纸筒、纸盘变出了蘑菇(利用纸盘和纸筒的组合做成了立体的蘑菇);用纸盘、纸杯、吸管变出了风扇(将纸杯修剪后,制作成“风扇”的叶片)。普普通通的纸盘、纸杯通过与不同辅助材料的组合运用,在幼儿手中变出了不同富有想象和创意的作品。

3.童趣引“玩”,游戏趣味无限

同一件游戏的作品还可以有不同的玩法,感受不同的趣味。

如幼儿在纸筒下面加上纸盘变成手上的风车玩,倒过来又变成建构游戏中马路旁的花台玩。中班幼儿先后运用了大小不同的塑料袋、组合不同的辅助材料进行了表演服饰的制作,利用这些作品既可以走时装秀,又可以表演故事。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