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现“在一起”的成长力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现“在一起”的成长力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江苏省无锡五爱小学把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变革的核心,积极探索和谐教育理念下的“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的研究,通过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校本课程的创生、课堂教学的转型和学校公共生活的设计等策略确立起师生道德成长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最终让师生自主地投入道德生活和不断地建构道德经验。

【关键词】道德成长;校本课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37-02

【作者简介】许敏峰,江苏省无锡五爱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面向生活现实,需要关注人的生存和体验方式的现代转型,需要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基。学校“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的研究秉承和谐教育德育实践的基本精神,承认儿童不仅具有道德学习的潜能,而且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同时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也是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一、寻找我们心中的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共同体建构的支柱,需要精心设计和耐心培育,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首先应该源于校本,也就是要以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实际为本,立足于学校,立足于教师,是这所学校的、关于这所学校的和为了这所学校的。我们要以一双慧眼与一颗敏感的心,对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分析和挖掘,继承学校历史文化传统中那些积极的价值原则,把它们作为激励和团结全体师生的情感纽带;要走进师生之中,去发现蕴藏其中的“星星之火”,并通过设计活动来唤醒师生心中存在的而尚未被认识的核心价值观因素。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能像普及科学知识那样,仅仅通过传播和灌输来统一头脑,而必须通过活动、体悟、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我们进行了“我心中的五爱”系列活动,让学生、教师、家长、社区成员一起参与学校价值观的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提升师生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还可较好地协调学校整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的关系,以尽可能地达到和谐的状态。我们还定期开展“主题论坛”和“主题研讨”,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说真话说实话,彼此分享,相互启迪,自我教育,引领老师主动建构爱的生命价值与文化意义,并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另外学校行政团队作为学校核心价值的引领者要珍视学校里发生的人与事,可以通过教师大会、学校网站、个别谈话宣传践行学校核心价值,使之深入人心,在学校生根开花。近年来学校着力培育以“爱”为核心的“五爱学校文化体系”:通过价值引领促进主动发展形成“有爱的温度”的管理文化;立足儿童立场构建和谐学堂营造“有爱的味道”的教学文化;以“知爱、乐爱、善爱”为目标建设“有爱的灵魂”的发展文化,达成“以爱育爱”学校文化追求。

二、发现共同生活的美好――校本课程的创生

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文化与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作用。我校校本课程“爱的主题”课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基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实践的活动课程。“爱”的主题没有放弃学校传统“五爱”教育,而是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融入更富时代意义与更关注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世界”三方面的范畴。对学生六年的在校活动以“爱”为主题作整体的设计规划,做到六年活动丰富不重样,目标集中螺旋上升。我们力求让这种“活动”成为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成为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构成他们自身真正的生命活动。我们期待通过孩子们投入与动心的活动,让“爱”如空气一样浸润着他们,使“爱”的种子如春风化雨般潜入他们的心中,愿“爱”的种子伴随他们的人生历程一路生根发芽,尽情绽放,成为他们一生幸福生活与精神成长的力量

“爱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合作探究中“呱呱坠地、蹒跚学步、茁壮成长”的,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因此成为学校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成长发展的过程。老师们模糊了学科界限与职务分工,通过先期课程初创的合作性专业探究,在交往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彼此尊重与信任关系;在课程实施阶段,老师们没有放弃自己批判性的专业生活始终融进自身的课程智慧。五爱的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现实生活与社会中的现象、问题转化为他们探究的课题,学生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并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合作探究,追寻学习意义,培养直面问题的生活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爱生活的情怀和责任感,他们的思想、体验和生活经验与“爱的主题”课程目标积极互动,化为一体。

三、体验生命成长的律动――课堂教学的转型

作为德育主阵地的课堂该怎样转变,才是道德的课堂、发展的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我们认为道德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充分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是符合规律、遵循规律的课堂,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高品质的课堂形态,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课堂上,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向上向善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好的课堂道德。它既不是“德育课堂”,也不是“道德进课堂”,更不是“道德说教式”的课堂。我们倡议各学科要走出学科本位的桎梏,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力求从课堂评价的角度引导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生态,真正落实立足儿童的课堂教学观。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模式,提倡以学为主,把研究学生如何“学”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探索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和谐学堂”形态。我们认为课堂的本质是“学堂”,而非教的秀场,说到底,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既难以理解,也难有作为;教师的行为目的并不在“教”的本身,而在于“学”,教的真义不是“使教者教”,而是“使学者学”。

在品德课上我们积极使用“对话”这种具有共同体课堂显著特征的教学策略。我们把教学文本转化为一个个来源于学生生活或者是感兴趣的话题,引领学生到实际中去感受和体验,并带着体验去参与对话,使学生在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以提高。语文课更成了诗意的课堂、民主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和生命的课堂。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保护学生质疑、争论、批评和反批评的权利。这与其说是在学习“文本”、学习求知,不如说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爱心互动,共同创造了一种和谐、愉悦、尊重的境界。当课堂成为真正的学堂,教学成为真实的交往,教与学的过程才有师生生命的活力飞扬,教学生活才有了爱的味道。

四、给予彼此精神的慰藉――公共生活的设计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我们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我们追求学子每天从走进校园的一刻起,就能过一种充满“童趣”和“童乐”,一种自由而有规则、积极而有意义的学校公共生活,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和给予彼此快乐喜悦的享受。因此,我们立足儿童立场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节庆、仪式等各种活动,并以开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话语权为核心,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开辟如学生提案、校园志愿者、学生观察员等一系列对话机制;另外,为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搭建平台,使学生的智慧能够有效融入学校管理的决策和过程之中,如“我最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我为学校改建献一策”活动等,让学生在思考自我存在的同时,也学会站在公共生活的立场,探寻学校的存续与发展。

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要。在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中的学校道德教育不再是一种外部强加,它是在其中的人们主动理解规约,选择价值观和体验意义的过程,它同样构成一种重要的学习经历,它因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是鲜活的;它因为与生命的真谛一脉相承,所以充满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