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理念与原则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本文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试图探讨研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 理念 原则 工学结合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首次在正式文件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并提出“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职专业要尽快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类型要求的与本科及中职明显区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提高职业素质,学会“工作”,就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更新理念,遵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基本原则和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在先进理念指导下,制定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校园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设计、教师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为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逐步形成专业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就要建立起“以育人为中心”“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求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目标的确立,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素质教育,还要加强技能培养,而有效的职业技能学习只能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来实现,即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在“学中做”、“做中学”是学习形式,让学生完成一些在所学专业(职业)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为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确立以下理念:
1.以育人为中心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德道与文化素质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把职业道德与文化素质放在高职教育的第一位,以育人为中心,才能培养出找得到工作,干得好工作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着力培养有职业道德、有生存和适应能力、有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2.对准市场设专业
为了体现对准市场设专业,要以专业群建设和品牌专业建设带动学校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是对准市场设专业的切入点,每个专业群都要有一个龙头专业,这个龙头专业就是我们的重点建设专业。实行“平台+模块”教学模式,每个专业群第一年的基础理论课相同,第二年对准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和学生爱好,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然后按专业方向组织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群建设是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是人才培养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举措,是专业结构科学化的重要步骤,是学校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高职专业布局、调整,必须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地做好学校专业群建设规划,依据专业群建设规划,做好学校的专业布局与调整工作。
3.对准能力抓教学
强化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对准能力抓教学,确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目标。面向就业岗位,学生通过培训能够承担某职业范畴内的工作,要以提高其知识与技术更新能力为基础。能力是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组合,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生存和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完成整体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当前,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向职业能力开发转变,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能力开发不是训练人的机械性记忆,而是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职业能力开发不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进行的培训,而是“行动导向”的教育,其任务是在个体与他未来的工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职业能力开发的核心是让学习者获得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需要的、共同的核心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
4.对准岗位设课程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准岗位设课程,就要打破学科体系,重构基于行动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准岗位(群)进行基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设计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也叫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学习领域课程是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重点。专业核心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基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目地的教学设计,对一个个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计出用于学习的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它承载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对准典型工作岗位(群),通过对每个具体的“典型工作岗位” 方方面面的分析,综合设计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5.对准需求育人才
通过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课程安排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
将相关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后,要按照学习难度来序化学习领域课程,课程安排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要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各个发展阶段的职业成长规律,以“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作为课程排序的依据。根据工作实际,设计出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的系列学习性工作任务,把学生从较低能力阶段有序、高效地带入到更高的能力发展阶段,为学生提供完成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7.按照行动导向实施教学
依据我们现在学生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职业能力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以行动导向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推行TAFE职业教育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情境式学习和专题研习来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做好技术咨询与服务工作。教学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学习领域课程要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教师要设计出每个学习情境的项目行动程序或驱动性工作任务,使学生明确行动目标与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是项目行动和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主体,教师是项目行动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咨询者。围绕明确的学习目地,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与做,教师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与问题解答,共同完成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8.创建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就是要打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壁垒,创建一种生产实践与实际环境相融合的职业教育。创设尽量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创建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重点是校内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与“实训车间(室)”的建设以及校外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学习岗位” 的建设。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专业改革与建设必须坚持以就业为目标。就业导向的专业建没,就是要把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理念贯穿至3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毕业生就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使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仅成为专业建设的结果,而且要当作推进专业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
1.系统性原则
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考虑设计该专业学生需要学到的知识结构与完整性,要有“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要设计成一个学习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二元教学系统。要系统地设计和推进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系统地设计和推进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过程。系统性与完整性是一致的,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注重系统性与完整性。
基础课属于学习平台部分,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也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应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需求,分别精心设计基础课程,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除了学技能,还要学基础,如数学、英语等,不可能有本科那么多,但是我们要系统地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 ,设计好基础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注意学习方法培养。
技能课程属于模块课程,系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动手能力培养,要将实验、实训、实习到最后的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与实施,相应的教材建设也要成系统,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普适性培养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专业技能培训系统设计,要认真分析构建学生的技能结构,形成能力系统,而且还要注意能力的概括性。
要考虑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学习领域(理实一体化)课程、仿真模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机制与制度等关键要素,理清各要素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促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
2.开放性原则
在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体现“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开明办学”的原则。要把学校办成一个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整合企业与各种外部教育资源的开放式管理平台。管理平台的模式是这样的:设备和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企业帮助编写教材,学校帮助招生和管理,学生在学校学习实用性技术,毕业后去企业就业。企业的设备可以“借”到学校并可以共享,这样既减少了学校投入,又方便了企业教学,提高了资源的共享度。使“工与学”同时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促进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的校企合作、实现共同培养的目的。
3.可行性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合实际,各项学习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可行,有利于学校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于企业与行业的要求,同时考虑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要求,文字表述、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4.发展性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要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基础理论教学,一定要把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点内容予以考虑。
5.统筹兼顾原则
统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专业教学覆盖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统筹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统筹“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顾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统筹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毕业生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汇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学结合案例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第一次版.
2.《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工学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张高明 男,1959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专业,本科,研究方向高等数学和教学管理,就职于内蒙古河套大学,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