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十三五”的绿色姿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三五”的绿色姿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归宿,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维度的文明形态。

曾几何时,出门前先查PM2.5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入冬以来,从华北到江南,雾霾天气频繁光顾,出个门成了“会呼吸的痛”。漫天的混沌、褪去生机的土壤、浑浊的江河,生态之殇以最直接的方式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曾经强劲的“繁荣”之舞也渐显蹒跚。痛定思痛过后,对青山绿水的渴望愈强。

从党的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论述,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列入五大发展理念,“绿色”跃升为“十三五”发展主色调。在关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绿色”一词被提及了21次,摆动起中国式的绿色姿势

后工业时代的危机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说,西方文明在创造惊人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因其不可遏制的活力与破坏性,固有资源的消失或减少,将整个人类社会绑上了高速行驶的列车,使人类进入了充满矛盾和焦躁的半荒漠时代。在“快车道”上飞驰了几十年后,中国发展正驶入关键路口,同样遭遇了相似的资源与环境危机。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退化尚未脱钩。

“别跟我说减排量,我只关心明天是不是晴天。”当电视、广播、报刊以“专业的姿态”说着当日、当月的单位GDP二氧化碳、COD(化学需氧量)、S02(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又减排了多少时,人们关注的不是数字的变化,而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对生活的切实影响。这也正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与以往“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等表述有着质的差别。虽然没有限定具体的指标,局部到整体的质变,绝非易事。

那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难在哪里7

据环境保护部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去年11月空气质量状况显示,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16.7%―100%之间,多数城市空气中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可以肯定的是,节能减排的红利正在释放,但整体治理的红利继续显效仍面临严峻的考验。

就水污染治理而言,涵盖10个方面、238项水污染治理措施的“水十条”重磅来袭后,各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在相继编制、出台与实施中。与此同时,恶劣的自然条件、高昂的成本、漫长的生态修复期,也让一些地方落实的步伐多有踌躇。

在2014年中国首次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报告中,16.1%的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触目惊心,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堪忧,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被确认为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环保建设更易被牺牲。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所说,“现阶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矛盾,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的实现亟须一系列制度的配套。”

中国智慧下的发展之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能源和环境的治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准确诊断出工业文明的症结所在,依然未能解决全球的环境危机。按照东方系统辩证的思维诊断当代文明工业病,能源环境危机是当代工业文明系统弊端的结果,不是造成危机的根源。所以,要从根源上治理能源环境危机,走出就环境治理环境的思路势在必行。

面对环境危机的现状,中国的选择是绿色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这样的选择,不可谓不大胆。自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提出后,世界上还从未有一个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选择的背后,是一条基于中国式智慧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环境系统治理的新思路与新探索,也是中国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命题中的自觉担当。

从某种意义上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之路,是一条中医式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治理新路。

一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顽固地拖碍着中国的发展过程。对此,十二五规划给出的诊疗方案是国土功能区规划的大战略。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诊疗方案再添新方,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自然岸线格局的新提法,把海洋也纳入了进来,用格局把中国的国土做了全方位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在生态环保方面连用了四处“最严格”――“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相较“十二五”规划,一个看似简单的“最”字的增加,却直观体现了现代中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高标准、高要求。同时,四个“制度”的同时出现,又折射出绿色发展在制度层面的落实。

与“十二五”规划不同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在“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中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事实上,环境法律法规偏软、标准偏松、执法失于宽的现象确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初,“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开始打破这种局面。人们欣喜地看到,自2015年1月至7月,全国范围内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共348件,移送行政拘留共927起,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共863件,青山绿水在望。

经历了环保法的洗礼后,环保管理体制的改革,又被辅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等措施,不仅为我国实际上较为薄弱的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解决地方保护主义、跨区域环境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绿掘金

在传统的思维中,总是把治理环境与经济增长看成是对立关系,绿色发展恰恰是对这种思维与认识的一个新突破。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我们自身立足需求、砥砺前进的动力源泉。

十年前,趟过“工业强县”之路的安吉,以青山绿水的代价成就了高速的GDP,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十年过去了,转型生态立县的安吉,经历污染企业的关、停、转、迁,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2014年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它用实践证明,生态资源不仅是可以生财的自然资本,也是生态财富的新来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宜人的气候具有产品的性质,人民需要这样的生态产品,也应该把生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十三五”规划建议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将持续发力,通过这个改革使自然资源纳入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推进在绿色发展的作用。

正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所说,中国很多产品都过剩了,我们最缺的是生态产品。正在兴起的中国生态产业,已经进入市场机制、开始成为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引领中国产业升级。经济社会效益最大、环境代价最小、资源消耗最合理三者有机统一的绿色崛起新路,成为新的风向标。“十三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的全社会投资有望达到17万亿元,环保行业将迎来“绿色投资”盛宴。

作为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归宿,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维度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不是放弃发展,而是换一种思维发展。在“绿色”与“繁华”的碰撞中,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生态的良好状态同样可以持续存在。可以肯定,“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生态经济开始发展时期;可以期待,绿色发展给中国带来的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增长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