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企业盈余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其动因,熟悉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法和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条件有三:一是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二是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三是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原因,主要是企业高层高层管理人员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发行股票及配股、节约税收、债务安排、降低政治成本、规避经营风险等动机。在我国,盈余管理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有: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调节利润、利用会计估计及其变更调节利润、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跨年度调节利润、利用地方政府援助调节利润。而规范盈余管理措施主要有: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管理当局的道德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关键词】盈余管理;客观条件;动因;主要手段;对策
目前,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有不同的理解。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企业管理人员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而美国会计学者凯瑟林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
对盈余管理的了解,可以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认识。本文主要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条件和原因作出阐释,并指出目前盈余管理的一些手段和方式;同时,提出一些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会计准则难免存在各种不完善的地方,这就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主要有:
1.制定会计准则有不合理因素。因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各利益集团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有利,都试图影响准则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准则制定机构为了平衡相关各方的利益,保证各方都能接受博弈的结果,就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给企业一定空间。
2.会计准则不会包括所有的会计事项。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方式的不断变化,会计事项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会计准则不可能把所有的会计事项都规定的十分清楚,这样就可能会给企业留有一定空间。同时,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会计准则的制定通常会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
3.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之间有不协调因素。制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法规的人员很有可能是不同人员、来自于不同部门,在相互之间的协调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样就达不到制度之间的最佳结合,企业就可能利用他们之间的不协调进行盈余管理。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所具有的缺陷性
1.会计确认基础存在缺陷。在权责发生制确认方法下,会计事项发生时间的确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会计政策的选择也有较大的主观性,这就会引起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2.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存在缺陷。重要性原则是指在计核算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次要的,会计理论没有作出具体明确规定,这样企业可能会把重要项目作为非重要项目来处理,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真实表达。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样企业就会利用稳健性原则,很可能会压低经营状况好的年度利润,将其转移到经营状况差的年度或亏损年度,以便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显示出持续盈利的趋势。
3.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会计核算有一些经济业务存在不确定性,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因而需要根据经验作出估计,所以有些会计核算业务必须得用估计的方法,这就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三)会计信息具有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商业交易中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在企业中,由于管理当局直接经营企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非常了解,同时还控制着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披露,而企业外部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只有根据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引起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结果可能会损害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二、产生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由于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各自有其不同利益,如果没有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就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企业管理当局除有固定的薪金外,还会得到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这些利益获得的多少和企业经营的好坏有很大关系,而股东来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主要是根据管理当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所以管理当局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二)上市公司筹资的需要
公司上市主要目的是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筹集大量资金。《公司法》规定,公司首次发行股票,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为了达到上市目的,公司便会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提高盈利指标,最终获得上市资格。同时公司上市后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往往通过关联交易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这样才能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超过10%,从而达到配股的目的。
(三)节约税收等费用
所得税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动因。按照我国目前的税法体系,税收优惠较多,同时公司管理人员对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使用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如折旧计算方法——年限平均法与加速折旧法的选择,这就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企业为了“合理避税”,通常会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报告净收益。
(四)债务安排方面的考虑
企业管理者使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如果投资的项目盈利,债权人只能获得一定的利息,而股东可获得大部分利润;如果投资的项目亏损,债权人就会承担自己的损失,而股东在破产后不必偿还所有债务。因此,债权人在签订贷款合同时会在贷款合同中制订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款,如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方面的限制。若债务人没有按照合同中的规定使用资金,就要付出很高的违约成本,不仅贷款可能被收回,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管理人员通常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违约行为。此外,如果使用某种会计方法很可能会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当局就可能会变更会计方法,以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
(五)降低政治成本
政治成本是指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宣传,如烟草行业,石油行业等垄断性公司,其财务报告显示盈利水平较高时,就会引起消费者或媒体的注意。政府部门就可能会对起征收更多的税收或施加更为严格的管制,使其面临更大的政治成本。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尽量降低报告盈余,以“非暴利”的良好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六)规避经营风险
由于人们对风险存在恐惧和厌恶心理,如果企业盈余不稳定,变化较大,会给人一种不稳健的感觉,这种类型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就会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让投资者相信企业经营很稳健,就会进行盈余管理,使企业利润变得平稳。
三、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本动因在于利润驱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彻底根除盈余管理是不现实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就存在盈余管理现象,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调节利润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及其变更
大部分企业,固定资产都占有很大的比重,选择不同的折旧率,折旧费用就不一样,折旧费用的不同便会影响到企业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会计利润。因此,降低折旧率会提高企业的利润,提高折旧率会降低企业的利润,这样企业就会通过选择和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2.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及变更
存货通常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其价值和数量的确认和计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价值,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目前,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计价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等,企业可根据的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要与经济环境相适应,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和损益非常有利。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人员比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拥有更多的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就可能利用自己拥有的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及变更权进行盈余管理。
(二)利用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1.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估计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当经济环境和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调整。如某企业对一台生产设备按平均年限法使用20年来计算折旧,后由于技术更新等原因,而将该设备的折旧年限变更为10年。而企业管理当局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估计与变更具有一定的选择权,他们就可以利用这种估计来进行盈余管理。
2.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具有较大的观性
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司应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来确保相关资产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均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由于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和比例在某种程度上由公司自行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公司就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三)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置换和处置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上市公司通过资产的置换和处置,可以将母公司的优质资产低价与自己的不良资产置换,或者将不良资产从上市公司中剥离后转让给母公司。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公司不仅可以避免经营不良资产产生亏损,还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获得了母公司优质资产的使用权。
(四)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由于关联方之间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交易价格经常不公允,,这更有利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的交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关联交易是常见的手段,主要方式有:以高息或低息发生资金往来,以调节财务费用;虚构经济业务,随意抬高上市公司效益;采用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
(五)利用跨年度调节利润
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利用跨年度调节利润。如果需要调高利润,企业往往会提前确认收入;如果需要调低利润,企业往往会提前确认费用。
(六)利用地方政府援助调节利润
利用地方政府援助,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特殊现象。主要变表现在地方财政补贴、减少税收、减免利息等,比如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石油企业,政府就会给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
四、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第一,需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事项的处理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对于同一会计事项,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授意会计人员选择某些方法,因此,要减少会计方法的可选择范围。第二,加快制定新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企业会出现许多新的业务,而会计核算就会出现与现实规范不适应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快制定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适应新情况。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完善,信息披露还不够及时,对上市公司信息监管还不严厉。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行为之所以比较普遍,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完全放在公众的监督之下,投资者、监管部门及社会大众不易发现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为了准确及时监管上市公司的动态,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电子信息披露系统,缩短信息披露时间,同时,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监管,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公司要严厉处罚。
(三)加强管理当局的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应建立诚信观念。企业管理人员应建立诚信档案,并定期进行评价,对于信誉较好的给予奖励,对于信誉差的给予处罚,使失信成本大于守信成本,这样全社会才能形成好的风气,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其次,加强舆论监督。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大众利益就将遭受舆论谴责,从而促使他们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目前,我国的监督者主要有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管部门、财政、税务、物价等。外部审计对保证企业的会计正确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真正体现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同时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证券监管部门主要监管信息披露的相关、可靠、有效方面;财政、税务、物价等部门主要监督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否合法。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惩罚力度,加大过度盈余管理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陈慧敏.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
[2]李小林.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J].管理论坛,2011(1).
[3]段志新.企业盈余管理动因及防范[J].财会通讯,2010(26).
[4]余晓林.企业盈余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
[5]高远.浅谈我国企业盈余管理动因及治理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1).
[6]洪文珍.浅析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及规范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21).
[7]贾力锋.如何正确认识盈余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