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混大成人》宁浩的成长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混大成人》宁浩的成长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制作一部有关导演的纪录片并不容易,一方面被记录者本身就是导演,在“气势”上容易被压倒;另一方面“著名导演宁浩”在大众印象中已固有形象,影像也容易流于“这部电影拍得有多不容易”。

《混大成人》的剪辑尹哲认为,此类影片“圣典”当属埃莉诺·科波拉的那部关于科波拉拍摄《现代启示录》过程的纪录片《黑暗之心:一个电影人的启示录》,该片以片场实录和科波拉生活中的私人镜头为主。但在纪录片《混大成人》中,几乎见不到过于隐私的镜头,有的,是导演谢飞眼中一位电影人的成长史

缘起

在林旭东对宁浩的访谈录《混大成人》中,宁浩自言30岁后开始思考成长和死亡的问题,而所谓“成人礼”,则是人们生命中一次次痛苦的历程,人们必将在付出代价之后,长大成人。

在纪录片《混大成人》中,宁浩说事业,职业方式都有青春期,而《黄金大劫案》是他对青春期的回顾,青春期的不确定性和张扬必须放弃,然后“从童年走入成人社会”。

2012年,在沉寂三年之后,宁浩在高调宣传下带来的电影《黄金大劫案》,无疑令人们对这位已经在电影市场上建立起良好口碑的导演失望了。有评论说这部影片“敷衍、潦草、随意而又极不耐烦地在编织故事,甚至到最后,导演自己也越来越厌恶这个故事”。

人们对电影《黄金大劫案》的恶评令“宁浩”两字失去以往的色彩,加之上映前的大举宣传,使这部影片甚至被人病诟为导演的“自戕之作”。因为《黄金大劫案》的制作是在宁浩被禁映的电影《无人区》后,有人将之与第五代前辈导演们被禁后的作品——如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做对比。刚刚“成人”的宁浩是否还有拍《香火》、《绿草地》时期的意气风发?

而对这部影片加以肯定的也大有人在。影评人关雅狄撰文写道:“《黄金大劫案》就是对人性主题的延伸和思考,对宁浩来说,这是一部告别青春,即将步入自己成熟的‘黄金年代’的转型作品。对观众来说,《黄金大劫案》只是一个结果,但对宁浩来说,应该是一个仍在成长进行中的过程。”在这篇《〈黄金大劫案〉:宁浩进化史》的评论文章中,关雅狄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接近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失眠症》阶段。

纪录片《混大成人》的导演谢飞说,正因为《黄金大劫案》的争议,宁浩有了与之前拍摄“疯狂”系列后不同的反思。于是,这种反思也成为纪录片《混大成人》的缘起。

电影人的成长史

谢飞并不否认那本同名访谈录对这部纪录片的影响,而《混大成人》关注的也是作为导演宁浩的心灵迁徙。于是,在纪录片中,宁浩的每一部影片都代表一个时代。

谢飞说《混大成人》不仅是宁浩的成长史,也是一个电影人的成长史。“我不想赘述中国电影人的艰辛,因为拍电影没有谁是容易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谁也不容易。在影片中,谢飞没有表达对社会和现实的抱怨。她的态度就是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就做。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很多中国电影人都点愤世嫉俗。《混大成人》里的老宁却是一直马不停蹄。

尽管学生时期的作品《星期四、星期三》就曾经获得2001年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但公认的宁浩处女作,却是电影《香火》。剧本原型是根据宁浩的一个当和尚的朋友的经历改编的,在影片中,宁浩塑造了一个挣扎在世俗社会中的和尚。宁浩说,艺术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条腿,而他是通过“电影”的方式。

《香火》之后的《绿草地》,则被宁浩认为是向自己童年时期的告别之作。在游牧民族的文化中,宁浩寻找着文化的童年阶段。

但无论是《香火》还是《绿草地》,只是让宁浩成为一个口碑很好的文艺片导演。尽管在电影学院上学期间,宁浩就不断地接拍各种MV,后来接拍《中国式离婚》等电视剧,钱是不缺的,但他作为电影导演却不为大众所知。

当宁浩被刘德华搂着肩膀带上台,在灯光闪烁下,宁浩微笑的脸还满是稚嫩,甚至充满学生气。“在知道《疯狂的石头》前,你们不看《绿草地》、不看《香火》吧,我就整点不一样的让你们瞧瞧。”就像玩摇滚乐时特别愿意捣鼓点与众不同的声音出来,拍摄电影《疯狂的石头》时的宁浩也正步入他作为电影导演的“青春期”,胸腔里还装着颗总想整出点不一样动静的少年心。

工作关系的朋友

纪录片《混大成人》是谢飞和尹哲一起合作的第一部影片。在这部影片中,谢飞做导演,尹哲剪辑。这对夫妇共同经营着为宁浩影像进行制作工作的文化公司。

谢飞和尹哲俩人都是北京孩子,用谢飞的话说,“职高毕业的小孩,前途一片混乱”,那时候虽然也喜欢电影,但也想不到自己会和电影扯上什么关系。尹哲甚至曾顺应家人的安排,去邮局宣传科待过一段时间。那段日子和王志文在电视剧《过把瘾》中的人物造型相比,“就差了套袖和大把儿缸子”。

“那时候站在电影学院门口,看到从里面进出的任何人都的觉得人家得有多高深呢!” 每个人似乎都必然要经历那么一段毛躁期,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宁浩当年在“放羊”的电影学院待着的四年时光,也是成就今天宁浩的一部分。命运有时就会带着自己往前跑。

最初进入宁浩剧组的,是尹哲。那是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剧组。这部电影让宁浩一跃成为年轻的主流商业片导演,也让尹哲接触到真正专业的电影工业。这和以往拍广告、宣传片的经历截然不同,这一次是进入电影工业的核心部分。在这一点上,尹哲和谢飞都非常幸运,一切的机会都在这个缘起中。

尹哲相信,电影就是不断地拍下去,在做的过程中,所有的一切自然明了。

但考上电影学院,是一切开始进入正轨。尹哲上了文学系节目制作方向导演专业,谢飞则考入摄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也许最初的选择只是基于当时眼前的考虑,但回过头来看时,却发现一切似乎顺理成章。谢飞选择图片摄影专业,最初只是因为“这个专业考试不必考表演”,但最终却找到了一种合适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原本学习室内设计的谢飞,在同样是平面艺术的摄影里,找到了某种延续。

创作自己的作品

尹哲说,好看的故事是要有变化的。在《混大成人》中,宁浩用不同的时期的代表作宣告他的变化,戏里戏外,全是看点。作为冷眼旁观多年的朋友和工作伙伴,谢飞和尹哲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变化。

“可能所有上电影学院的人,都有一个电影梦吧。”谢飞坦言在前几年尚未明确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时,也会纠结没有作品。宁浩是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作为创作上的合作者,总不能将他人的成功投射在自己身上。

尽管有创作的想法,但动手却迟迟。

“宁浩一直希望我们能有作品,他甚至说,要不,你们拍拍我?”《混大成人》的缘起是谢飞。对外一直宣称“为了能让MFA顺利毕业”的谢飞,一直也希望有自己的作品。除了图片摄影,什么样的选题可以进入创作计划?

在主流商业片业内工作,令尹哲和谢飞接触到的都是国内最专业的团队,《黄金大劫案》中的摄影赵非,曾多次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担任摄影。在纪录片《混大成人》中,徐铮对宁浩的评价是,他会让每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限,其工作上的严苛可想而知。“这让我们一开始创作就不会是草台班子的状态,但也会失去无知者的无畏。”谢飞说道。“我们不自觉地开始以一种上映电影的标准和自己的作品相比较。”

纪录片是在剧情片之外,不涉及过多资金就可以开始的事情,而且用纪录片的方式,表达谢飞和尹哲对于宁浩想说的话,那也是他们在一起共事多年的思考。因缘聚合,但也容易消失。在剧组里,导演有不可争辩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混大成人》用宁浩几年经历的影像描绘出身边人眼中的宁浩,也组建出一个观众角度很难体会的宁浩。

用电影感受世界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电影?”宁浩自问。这个问题才是他的困惑,这也正是他的成长方式。毕竟,电影是那样劳累和艰苦的工作,甚至它的繁杂和艰辛很容易让意志薄弱的人选择放弃。每一部电影项目的拍摄至少要花费两到三年的时间,这时候“兴趣”就是坚持到最后的动力。“一部电影是你认识世界的一次机会,你会通过这一过程,不停地认识世界的情况和真理。”

纪录片《混大成人》讲述的是宁浩的个人成长史,也是处于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阶段的电影人的变化史。“那时候没人谈票房。”宁浩刚来北京学电影时,周围人谈的都是理想,谈表达,谈电影语言,谈电影大师。但如今,那些场面似乎不复存在。电影市场比人们想象中还要快速地转变着,从第五代到第六代的更新换代;热爱电影的青年导演从地下电影走上地上;中小成本商业片不断刷新着票房纪录……但电影青年们口中的话题也从那个时候的“纯文艺”到今天的“只剩下票房”。今天如果再像当年那么谈,要么会被嘲笑,要不就会被投资人唾弃,说你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

“为什么就非此即彼呢?”宁浩不解。但他知道圆融的态度是不能不想票房,也不能只谈票房。

小成本的《疯狂的石头》让人们知道了宁浩,盖里奇式的影像风格既让熟谙风格化影像的内行会心一笑,也令没有接触过这类影像的观众得到与当时银幕上放映的国产大片截然不同的。乘胜追击之后,是《疯狂的赛车》,人们想像宁浩成为“疯狂”的代名词。但宁浩说,只不过是每过一段时间,自己都会明白一些事情,而这些明白的道理,他就放到电影中,与观众交流。

《疯狂的赛车》之后,宁浩进入《无人区》,在经历被大众关注的“疯狂”后,进入沉寂的区域,宁浩结束了他的青春期。当一个人面临长大的时候,必然要经历痛苦的磨难,周围的压力与内心的焦灼产生,令一个人忽然丧失以往的安全感,这时的人往往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也因此继续成长。那些倒霉事儿可能与利益无关,你还是活得好好的,但就是不舒服,但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在纪录片《混大成人》中,宁浩说,要有勇气,打破你已经认知的惯性思维方式,去看待某些新鲜的事物,不变的东西不会走向成熟,只有变化才能令你愈加趋于真理,不变的东西不会走向成熟。要你用生命去改变,可能走到沟里,也可能走到山上。而即使走到沟里,也是前进。

去拍摄“唱歌”的大妈

宁浩用“欲望”勾引了观众,“疯狂”系列之后,人们知道了宁浩,这是宁浩的思考与坚持,冷眼旁观的谢飞和尹哲也看着他在电影中思考善恶与救赎,将人物放置于绝境去生存,显然是想探讨抽离出来的人性挣扎与斗争。

宁浩再结束其他媒体采访时说,“整体欲望在带动个体欲望,而每个人都陷在欲望这个坑里不能往前走”。谢飞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或者思考的东西,欲望就是不自觉当中存在的。只不过自己想得更均衡,更放松,更兼顾,然后把更多的思考和深刻放在以后。

纪录片《混大成人》只是一个开始,“老人”的话题则是谢飞另一个选题。

偶尔,谢飞会到公园,看到在树阴下唱歌跳舞的大爷大妈,谢飞总有想拍摄的冲动。“那是一帮不甘寂寞的闹腾的主儿,他们身上有身为小人物的不甘,会把原来工作中没有完成的事情,在这里重装上阵。”那些胡同里、树阴下、广场上、街角边唱歌跳舞的人,在特定环境和场景中,那种发散出来的故事,甚至带有某种动物性。

纪录片导演最后的意义可能就是在于记录。而各式各样的人,能从同一部纪录片中获取各自的需求。有时候记录的是一种复原,是一种回忆,是一种资料,或是一部教材。不那么深刻,也不那么宏大。只有把这些碎片化的记录融合到一个大社会背景中,才能体现一个行业,一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编后记:

谢飞说,纪录片《混大成人》完成了,她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的MFA课程也就顺利毕业了,但对于她和丈夫尹哲来说,《混大成人》也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