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郑荣德:我的目标在远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5岁的经历成就一生财富
郑荣德对记者并不隐瞒自己曾经有过的困境:“在一个有着8个孩子的家庭里,我15岁就学着打鱼。因为我是长子。就在那时,我听到了一个关于上海财富的传说。我相信,如果我敢于有这样的梦想,我也有实现的可能。于是,我要大海做证:我要走出去,改变家人的生活。”
“事在人为”之所以成为郑荣德今天的座右铭,就是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实践了这个理念。没读多少书的郑荣德头脑里想的却都是人生大事,他要把社会当成自己的大学,而且一定要读出真本事来。他拿着父母借来的300元钱当成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买鱼网,捕捞全家人美好的生活希望。
1978年,18岁的郑荣德来到了温州的柳市。当时柳市有上万个家庭从事电器生产经营,五金电器商店遍地开花。这些五金电器店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前店后厂,各种型号规格的电器产品琳琅满目。
这个小城市的人是无法想到这个男孩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冲击的,谁会体会到一个18岁少年的梦想呢?可郑荣德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兴奋,300元钱可以为他挖出商业生涯的第一桶金。别无选择,他做了电器产品的推销员。
“一张全国地图”是他给自己的第一笔投入。带着这个地图他来到火车站。抬眼看到了“湖南”两字就买了到湖南的票。除了胆量和决心,他一无所有。每天,他只花5元钱。这样,他坚持了35天。“在商海就是要精打细算的。有时候我一天吃饭就2角钱。常常以步代车,饿得眼睛直冒金星。那个记账的小本本至今还在我的家里收藏着,那是我人生的一个记录。”
但这样的艰辛却没有赚取男子汉的眼泪,他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改变命运的大事情。悲伤已远离了他。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觉醒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就是自己救自己!在湖南,他凭借着150张产品照片签下了第一笔生意,赚到了第一笔收入1000元。
那时,郑荣德就是一个想法:推销员要有自己的美德。这是一个炼就意志和品德的过程。你送给人家的是产品,但同时必须是过硬的产品。他要把生产者的财富变成社会的财富。
这个时期,郑荣德不但学会了资金周转、掌握了一套“推销术”,还自己偷偷学习了电工学。技术的力量给他带来了新的方向:我也要做企业。“做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产品。小打小闹不是我郑荣德一辈子的事业。”
上海成了他一个新的发展目标:是不是商业英雄是要在上海这个地方显出本色的。那里不但有无限的商机,还是考验一个真正商人的真战场。初到上海时,郑荣德分析好形势后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方针:“电器产品也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郑荣德的“地图情结”又在他的心里缠绕了。他买到上海地图时就像找到了亲人似的温暖。“一年中我看坏了好几张地图,把上海几乎全记在脑海里了。市场就在这张地图里。” 也正是在研究地图的时间里,他发现了一个现象:清一色的国有商店都是抱着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走南闯北的他抓住这个机会主动出击:上门推销。
学会了见机行事的郑荣德一点不放过机遇,他想出了一个别人不敢想的事情,那就是承包国有商店的柜台,这个想法开始受到了阻击:国营企业是铁壁一般的天下,你一个外地人想承包?那可是1983年。
他一连跑了几家都碰了壁,但在江西路的上海达讯电信商店他以“几十次的讲课”说服了一个经理和三十几位员工。“这个小伙子还真的有一股子劲儿,我们给他一个苛刻的条件看他能不能接受?”
于是,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批示后,他得到了一个1.2米的柜台,月租金是6000元。一次齐一年的7.2万元,还要扣掉营业额的10%管理费。
郑荣德欣喜地接受了这个条件。他已经不是一个只熟悉家乡水性的小水手了,他渴望有一个更辽阔的大海让自己遨游。
我的目标在远方
郑荣德并没有把一年7.2万元的租金看成是一个必须赚回来的目标。他的目光在远方。还是凭借着诚信的精神和到位的服务他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追捧。“一天就是5万元的销售额呀。”兴奋的郑荣德接下来又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北京路、四川路相继承包了几个店面。就这样,滚雪球似的,他的名气在上海大了起来。
1986年,当别人纷纷效仿他的模式时,他又领先一步出资几十万元与上海机电一局合作创办了上海扬子电器厂。
从离开家乡的那天算起,8年过去了。他不但实现了闯上海的梦想,改变了家里人的生活状态,还终于敢于想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我要有属于自己品牌的产品。“这时,我找到了一个企业经营者的感觉了。”他说。
作为管理者,郑荣德是在真正的市场锤炼中找到生机和希望的。他没有畏惧过什么,只有满心的希望和为了实现希望的激情。虽说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专门进修过商业管理的课程,但他的内心一直很敏感。扬子电器在他独特的管理思想中渐渐成熟。
“这时,我才感受到了商海是那么的辽阔。它没有地域的限制,只有思维的限制。只要我有一颗时刻准备的心,就可以在机遇到来的时候冲上去。”这时的郑荣德已经是个豪迈的民营企业家了。他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就要冲击到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城市。
国家强大要靠企业强大
“1997年7月1日,对我们国家是个难忘的日子,对我自己也是历史转折点。我在温州找到了13个志同道合的电器同行,组建了上海华东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当上了董事长的郑荣德感觉就像是生命重生了一样的庄严。这多年的人格塑造不就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吗?仅为了自己的温饱早就可以潇洒的度日了。
由13家股东参与的集团成立时虽然只有1亿元的投资,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很快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00多个销售分公司。这样的布局使得华东电器的产品出现了每年翻一番的业绩。
可是,小股东在见到利益以后就产生了新的想法:我们不要再继续冒风险了吧?电器的航空母舰是我们要干的事业吗?这么大的上海还有我们发展的机会吗?面对小股东的思想,他反复说服之后不见效果。
但机会是不等人的。郑荣德在2000年果断召开董事会,在充分体现股东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完成了股权重组。“想不到的是竟有9名股东退出。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我必须咬紧牙关。我坚信‘家有梧桐树,才能够引来金凤凰’。我感谢新的商业伙伴在此时毅然加入我们集团,使我们新的董事会能够在统一的思想下继续完成我们的梦想。”
新组建的董事会通过了郑荣德的提议,当年投资3.5亿元的华东电器工业园和投资4200万元的集团办公大厦同时动工了。
事实证明了郑荣德决断的正确,办公大厦的建成,标志着华东电器集团抢占上海商业制高点的成功,为集团在上海树立了全新的形象;华东电器工业园把分散在各地的生产型企业集中起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进行集约化生产,造就了集团年销售13亿元的电器巨人地位。“这个基地使整个集团向规模化产业型企业发展提供了‘加速器’。华东电器的产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走向了世界。”
2002年,华东电器“火爆”上海。作为企业的象征,代表了企业产品的服务和质量、品牌价值的华东电器集团商标“KIRTUN”一举荣获了上海著名商标。
快速决策赢得商机
郑荣德一直想在南京路做商业地产。2000年的一天,听说广州和北京的一些商家要竞争南京路上的一个“钻石商厦”后,他马上将一份详细的收购意向书摆在谈判桌上。“是效率让对方看中了我们。”接下来仅90分钟的谈判就拍板了:“3亿元的投资,先交定金5000万元。”
2002年,这座“圣德娜购物中心”火了上海南京路。“我当年在上海租的柜台距离这个商厦不足两公里,但却演绎了我20年的奋斗史。只要我有能力,我还要为国家的商业企业体制改革做点儿事。”他说。
规模出效益。郑荣德以商业地产为契机,更加加大了生产规模的步伐。他运用控股、参股等灵活策略,加快强强联合的步伐,经过一年的努力,相继与上海宝临电器成套厂、上海环球仪表厂、上海东升焊接设备厂、浙江中兴开关厂等12家企业实现了合作,并新建了7家生产型实业公司,产品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显著提高。
“圣德娜”资本运作成功后,郑荣德又先后在上海、北京、西安等地投资10亿多元运作商业房产,到2005年底,他已拥有商业经营面积达27万平方米。同时他投资开发能源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为集团开拓了前景光明的资本增长点。
2005年4月份,经集团与上海金山区政府多次协商,投资兴办“华东电器集团金山电器产业基地”。 “金山电器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的生产能力为年销售收入1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利润率为11%、年上缴税收人民币5000万元,项目投产后还可以为社会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到那时,集团将拥有自己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可节约物流成本,达到规模效益。”
“华东集团营销队伍素质很高。我很欣慰。是他们的努力,使我国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是他们扛着华东的品牌大旗在国际市场上迎风招展。”已经是上海黄浦区第二届人大常委并担任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委员的郑荣德表示。
作为企业家,一直追求人格完美的郑荣德认为,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都装载着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使命。“发展是我们企业的理想,也是国家的必须。”他坚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