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游戏”惹了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游戏”惹了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几天,听了四年级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伸出你的手》。这一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体会残疾人的痛苦,从而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对于残疾人的痛苦,健全的孩子体会不深,他们更多地关注残疾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会嘲笑他们,甚至戏弄他们。上课开始,老师播放视屏《篮球女孩》,当看到失去了双腿的小红艳身体“插”半截篮球中“行走”的画面,个别学生竟然发出了笑声,因为他们不能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接下来,老师又安排了一个课堂体验活动。遗憾的是,老师在学生课堂体验之前,这样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说要做游戏,全班学生顿时兴奋起来。老师让一个学生扮演聋哑人,悄悄地给他看了一个词语,然后该生用手势比划,让大家猜是什么词。教室里顿时又群情高涨,第二个同学就猜出了那个词。接下来,老师就让同学们谈谈体会。我想老师的本意一定是想让学生感受聋哑人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别人理解他的意思也很困难。可是老师一个“游戏”出口,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完全转移了,很快进入了类似于“幸运52”的猜词环节。所以,一轮“游戏”结束后,学生意犹未尽,要求“再来一次”。我想这时候的学生已经完全忘记了残疾人的痛苦和烦恼了,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游戏的乐趣。这就远远背离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此,学生的感受也是浮于表面。虽说这位老师精心准备了本节课,课堂中其他体验、合作、交流等活动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这个“游戏”,这个没处理好的细节,给本节课抹上了一个阴影。

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应该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加深感悟、熏陶情感、提高能力。所以,每次公开课,教师必定绞尽脑汁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可是,我们更要关注活动本身的目的,要使教学活动与品德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有时候明明是需要严肃、庄重的氛围,可是课堂上却显得活泼有余。本来应该体会残疾人痛苦,却变成了快乐的游戏;本来应该感受山区孩子的困苦与磨难,由于不合时宜的表演,却变成了嘻嘻哈哈。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再丰富,课堂气氛再活跃,也是禁不住推敲的,热闹过后,所剩无几。这样的教学活动与品德教育的目标和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实际、内心情感、兴趣需要等,密切关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力争使设计的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

我以前也听过另外一名老师上的这节课,那位老师设计的课堂体验活动与本身的教学目标更为吻合。第一个体验活动叫了两位同学,一个蒙上眼睛,一个没有蒙,分别让他们走到讲台边上,打开电灯或者关上电灯,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再请上台体验的同学和观看的同学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两相对比,残疾人的不便一目了然。老师接着又设计了全班同学单手解下红领巾再系上的活动。全班同学参与体验,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引起了内心的触动,激发了内心的情感,这时再来谈自己的体会,孩子们的同情心、责任感都被有效地激发了出来,课堂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所以,要想让课堂活动真正为教学目标服务,不仅应该注意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更要注意细节的把握。课堂教学,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节。教学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一个个细节不断地叠放,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会逐渐达成。细节决定成败。成功的教学离不开课堂细节的把握,细节的把握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忽视了细节,就可能给我们带来遗憾。如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属于细节。而教师不光要关注自身的细节,更要从学生身上、课堂生成中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把有价值的信息纳入自己的预设过程,灵活运用,科学处理,就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责编 / 董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