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代学术流派蕴涵体质学思绪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代学术流派蕴涵体质学思绪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分析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的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探讨其中所蕴涵地中医体质学思想,说明中医体质学说作为深入研究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体系的新的切入点,可使对各家学说的更加深刻。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说;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

中图分类号:R3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35-02

历代医家思想如百花争艳,在中医发展史上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他们往往自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或对某一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在付诸临床实践时,往往屡获奇效,这就使我们在学习中医理论时不可偏执一家,而应该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所长。然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如果我们用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来认识,有时甚至会觉得他们有失偏颇,所以,应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以及形成的原因,例如以中医体质学作为理解各家学术思想的―个切入点,便会在某些学术问题上有独到的认识。

中医体质学的提出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实际上,体质的思想早自《内经》时代即已形成,可以说从那时开始,它便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这种思想也必然会渗透到历代医家自成一派的理论中去。下面,以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为例谈谈其中所蕴含的体质学思想。

1 河间学派

由于宋代《和剂局方》盛行,“官府守之为法。”其中用药多偏于温燥,所以,在当时,温燥药物的应用十分广泛。用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的观点分析,温燥药的使用,对于正常质,瘀血质。痰湿质之人尚可为之,但对于阴虚湿热等体质之人,未免会出现种种弊端。而当时的刘完素,生活于中国的北方,按照中医体质学的观点,由于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从而导致形成不同的体质类型。北方地区,风土刚燥,世人禀赋多强壮,兼之饮食牛羊乳酪,脍炙醇浓,阳刚体质多见,而且当时又值宋金之战,动乱不安,因而疫病多次流行,也不宜用局方温燥之品。面对这样的情况,刘完素潜心研究内经病机十九条理论,发现六气之中,火居其二,火热居其九,认识到火与热是导致人体多种病变的主要因素,于是。用它来阐发多种疾病的机理。不仅扩大了内经火热邪气导致病症的范围,而且形成了以火热为核心的学术观点。在治疗上,他力主寒凉之剂抑阳泻火、解表攻里、降心益肾。

从中医体质学的观点分析,刘完素实际上阐述了北方地区之人体质偏于实热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及治疗方法。如果我们将刘完素的理论强加于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的认识。显然是不妥当的。比如,刘完素认为:“表证固应汗解,但因外感初起多是怫热郁结,若用辛温,虽能发散,但汗出而若不去,反使热病转甚,甚至出现发黄惊狂等变证。唯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显然,不能凭此一论,在临证遇到外感病证时,只用辛凉而不用辛温,因为如果体质是偏于实热之人,外感寒邪易于从阳化热,用辛凉解表自然较为适合,而对于体质偏于寒湿者,用这种方法就很难说有什么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探讨刘完素火热病证治的时候,如果能适当结合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之不同之体质类型之人生理病理特征,作为―个标准去衡量,可能会更为到位。

2 易水学派

易水学派是以张元素为代表,以李杲为中坚,着重研究脏腑病机及其辨证论治的一个学术流派。李杲所处的金元时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金元扰攘之际,人生斯世,疲于奔命,未免劳倦伤脾,忧思伤脾,饥饱伤脾。”在这种情况下,以上几种不同病因导致了当时大多数人出现了以脾胃气虚为主的一种特殊体质状态,其形成原因中包括了自然因素、生活因素(人们因为战乱而奔波,饥饿劳累)、社会心理因素(流离失所、忧恐等),从中医体质学的观点看,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而上述几种因素对李杲所住时代的人们的影响可以说都是存在的。如果从先后天因素两方面对当时人们体质的影响进行分析,后天因素自不必说,至于先天遗传因素,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看,父母的体质状态会多基因共同遗传的形式影响子女的体质,故而在当时,大多数人必然形成以脾胃气虚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

另外,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李杲认为脾胃与元气有密切关系,他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又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以上论述,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看,它恰恰说明了气虚体质的具体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研究气虚体质形成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治疗上,李杲对此类体质类型提供了两大治疗方法,即甘温除热法、升阳散火法。这些治疗方法对当时之人之所以有显著的疗效,首先是因为它适合当时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即气虚体质,尤其是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方剂,黄芪用量犹大,补脾而益肺气,人参、甘草甘温益气。使这类方剂作用于气虚之本而显效。认识到这一点,会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学果《脾胃论》等著作及其相关学说。

3 丹溪学派

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大意义,朱丹溪为此学派之倡导者。朱丹溪虽受刘完素火热理论的影响,但与生活在北方的刘完素不同,刘氏所在的北方地区,风土刚燥,其人禀赋强壮。而朱丹溪所在是元・忽必烈入主中原之时,社会经济陷入严重危机的南方地区,人之体质多较脆弱,富者多膏粱之体,酗酒,精竭火炽;贫者多饥寒交迫。愁肠百结,郁火内生。同时,局方温燥药物的盛行对于上述之人戕伐阴液,从而导致阴虚体质较为多见。朱丹溪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天地日月、阴阳的状况及人体生命发生发展的过程,得出人体阴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朱丹溪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主要还是当时人们以阴虚体质为多的一种现象,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解才不会片面。后世张景岳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与其认为是与丹溪之说相反,倒不如说是从另―个侧面对阴阳问题做了更为全面的论述。如能将两者的论述对应于人群的某类体质,对他们理论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准确。

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贯穿于他的预防、摄生思想之中,并把滋阴降火做为重要的治疗方法,把养阴抑阳作为人生从少壮到衰老的全过程的主要摄生原则。对于阴虚体质之人,此类治疗必然会多见成效,如果将这种治疗思想也用于其它体质如阳虚、痰湿体质之人不仅会鲜见疗效,甚至可能导致变证丛生,因而要分析对待。

4 温补学派

河间学派大谈火热,攻下学派重视寒凉攻下,丹溪学派注重滋阴降火,纠正了滥用和剂局方之温燥温热刚燥的风气。但到了明代,某些医家不善师其法,动辄恣用寒凉药物克伐真阳,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温补学派又应运而生,而肾命学说可以说是温补学派进行说理的有利武器。早自难经即认为:“肾独有两者……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温补学派对命门的认识是对难经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温补学派扭转时弊,实际上是对阳虚体质之人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为体质的分类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温补学派站在命门先天水火的角度,对人体阴阳进行了阐释。为我们寻找体质形成的先后天相关性的理论认识,提供了一种启示。命门先天水火阴阳对人体之阴阳的调控作用也许正是现代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基因调控于表达对人体体质影响的初步的模糊的认识。

通过以上举例可以看出,通过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中所包含中医体质学的观点的探讨,一方面,可以完善中医体质学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深入理解不同医家独特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使我们将其更加准确地将其学术精髓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