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地观念素养及其渗透途径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地观念素养及其渗透途径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地观念素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包含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等。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观念素养形成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本文侧重从人地观念的内涵、构成以及渗透途径等方面探讨人地观念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人地观念素养;地理教学;渗透途径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深化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通过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利于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地理课程教学目标。

一、人地观念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人地观念的理解主要有傅伯杰院士强调“地理学使命: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地理学研究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程菊认为人地观念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1]。吴岱峰解读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2]。

国外学者对人地观念的解读主要有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适应论,涉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一定限制,同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及利用可能性。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人类生态论,认为研究目的不仅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也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人地观念的研究,本文认为人地观念是人们分析、处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人地关系的理性认识。人地观念除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还应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突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人地观念居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也是地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人地观念的构成

正确人地观念可理解为“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发展”三个维度,各个维度又包括多方面的内涵[3]。

1. 地对人的影响

地对人的影响主要指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其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住行,并产生地域特征以及区域差异。地对人的影响主要是在一般场合下,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在特殊场合,地理环境会对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该维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面的实例,简要分析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地理背景,初步懂得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辩证看待地对人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

2.人对地的影响

人对地的影响主要指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改变和重建新的生态平衡,以增强自身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并不断发展和前进。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界进行顽强斗争,克服环境的束缚,争取更大程度上利用、改造自然,而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求的潜力却是有限的。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该维度要求学生能够在认识地理环境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和强度,并举出例证说明人类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导致不同结果。初步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必要性,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主要指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随意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趋向复杂化,在人与自然环境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环境容量的有限性,遵循生态平衡规律,推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降低对环境的破坏。该维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区域环境的简要分析,理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的重要性;分析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其中科学技术因素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念阐述区域开发中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提出改善自然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三、人地观念的渗透

纵观整个地理教学,无论是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试卷的命题,都无不渗透着人地观念。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人地关系思想,可从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技能的训练以及地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

1.地理知识学习中渗透

中学地理主要包括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初中涉及区域地理,主要有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内容;高中涉及系统地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等内容。这些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必须具备的,也是学生地理技能训练以及能力培养的基础,不仅可让学生了解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以及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也有利于形成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

例如,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不少主题鲜明的漫画,学生通过观察解读漫画不仅能够掌握地理知识,也可以形成人地观念。图1中“小鸟的悲哀”揭示因人类大量砍伐森林,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被毁,并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通过对该图分析,学生可形成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强化合理利用和开发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小草的哀求”揭示出草场因超载放牧而造成的退化和荒漠化,使畜牧业发展受到影响。该漫画有利于形成学生保护草原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飞来的山峰”揭示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小,人口与耕地的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促使学生爱护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和树立正确人口观。

2.地理技能训练中渗透

地理技能即是人们在进行地理实践时采用的使活动程序和方法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方式,简称动手制作能力。一般包括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技能、分析和应用地理图表的技能、地理图文转换的技能等。其训练不仅可强化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也对学生人地观念的树立起着积极作用。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节提到为了抵御自然灾害、治理荒漠化,我国修建了三北防护林(如图2)。三北防护林指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修建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其主要作用是防止风沙危害,减缓当地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程,以改善自然环境,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图上画出三北防护林带,读图析图,不仅可使学生更好了解相关地理知识,也有助于形成正确人地观念。

3.地理能力培养中渗透

地理能力即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也称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是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综合体现。一般包括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运用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信息收集能力、地理文字表述能力等。地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应用与提升都有促进作用。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城市化”一节,可要求学生通过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让学生搜集查找重庆市近30年常住人口数量、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绿化面积等数据,分析重庆市近30年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可让学生对城市现实问题提出合理建议,结合实际在校园内开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活动,以有效渗透人地观念的培养。

此外,人地观念素养的渗透还可以通过教学环节实施、教学方法选择以及学生活动等加以实现,如何评价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人地观念等问题,仍需今后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程菊,徐志梅. “人地观念”素养的构建与培养[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7):4-6.

[2] 吴岱峰.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6-10.

[3] 窦道环. 将“人地观念”的内涵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J]. 考试周刊,2016(8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