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大学生素质降低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大学生素质降低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形象绝对高大,他们风华正茂、知书达理、前途无量。然而,2002年以来,关于大学生素质低的讨论屡屡见诸报端,本科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很难令人满意。造成当代大学生和老大学生社会认可程度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以下因素是最不容忽视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平均素质下降

1977年恢复高考,在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全国570万渴求知识的青年争夺27万入学名额,录取比例只有29:1,冲过高考“独木桥”的考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确实不过分,高等教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3年,中国大学就学率第一次超过15%,标志着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2005年录取比例已经达到2∶1。当年每29人中有一个被称为天之骄子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生源比例的差异,必然导致学生的差异。生源比例飙升必然导致大学生平均素质降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低于当年的大学生素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教学资源紧缺教学质量降低

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大多数高校的教室、图书馆、食堂和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几乎全线告急。北京大学由于学校大礼堂无法容纳全部新生,新生开学典礼不得不分期分批进行,其尴尬之状可见一斑。北大尚且如此,普通高校更勉为其难了。因为扩招,教室的安排明显吃紧。扩招之后上大课、全天排课等成为各大学普遍采用的方式。教室被安排得满满的,学生找一个上自习的座位都很困难。

在硬件设施告急的同时,师资力量也捉襟见肘。2002年9月9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曾经披露,北京市教委的调查显示,北京各高校师资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大多数学校的教师负荷严重超标。62.5%的学校基础课教师短缺,31.2%的学校专业课教师短缺。北京高校尚且如此,作为扩招主力的一些普通地方院校,本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有限,其扩招的学生也往往来自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比较差的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在招收的550万大学生中,如果进行排名,地方院校扩招进来的学生处于后50万中,扩招数量偏多、学生入学素质差、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会更突出。为使教师短缺的状况得以缓解,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简单再生产”的应对措施,即一味地增加教师工作量。教师们跟着超负荷

运转,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当在情理之中。

教学时间缩水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0年前的高等学校严格遵守每年寒、暑假10周的惯例,每个学年的学习时间达42周,现在则不同了,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教学时间缩水。一是多数学校的寒、暑假都不止10周,而是11周甚至12周。二是新生入学时间推迟到开学第三周甚至第四周,无形之中教学时间缩水两、三周。三是每年的“十・一”和“五・一”两个节日,二十年前只放假一、两天,如今“法定”要各放一周假,本来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变成了“旅游黄金周”、“消费黄金周”。当然这是高校自身不可解决的问题。四是有的学校为了缓解扩招与教学资源紧张的矛盾,每节课40分钟,每天12节课(每门课的课时数不变),以此来增加教室利用率。每节课50分钟变为每节课40分钟,缩水20%。教学时间缩水,必然导致教学质量打折。

教学安排极端化本科退化为专科

由于来自于考研、就业方面的压力,很多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或称为培养方案)时,把主要专业课全部压缩在前六个学期完成,第七个学期实习、考研复习,第八个学期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第四学年的课程形同虚设,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实践环节也是形式重于内容。四年制畸变为三年制,本科基本上退化为专科。在前六个学期的压缩式教学安排中,周学时高达35学时,造成了学生负担重,学习效果差,自习时间少,很难有个性发展的机会。

中学教育偏轨生源素质受限

大学生素质降低与中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轨道直接相关。

在许多高中学校,不顾学生能力、素质上的差异,把高中三年的教学时间强行压缩成两年甚至一年,同时尽快分文科、理科。剩余的一、两年时间则全部用来备考复习,针对性强化考试训练。这种超常规的教学方式对于少数思维敏捷、领悟新知识很快的学生负面影响小,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这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教学过程。长期吃“夹生饭”,没有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思维习惯,丧失了应有的学习兴趣,他们只能依靠长期的复习“回炉”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校。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进入高校之后,高等学校粗放式管理与中学封闭式管理的巨大反差又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自由自在地玩儿,不玩儿到挂科甚至留级决不回头。过早地文理分科,造成理科学生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过早地文理分科,使中学教育应试化;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素质整体降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生心理浮躁精力投入不足

大学生素质下降的原因很多,人心浮躁难逃其责。人心浮躁的原因主要是各方面的干扰和诱惑太多。例如上网不是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而是打CS之类的游戏,疯狂地在 BBS上灌水,疯狂的聊天。要砍要灌要聊自然会占用时间,宝贵的时间用于泡网吧,哪一所大学每年都会有因泡网吧过度而留级甚至退学的学生。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把电脑和电视从低年级学生寝室清理出来,清华大学不许大一学生买电脑。这样的硬性规定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正常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更不可能利用课余时间泡图书馆。笔者曾经在小范围进行过一次本科学生图书借阅情况调查,在一个理科专业大三年级80名学生中,三年内图书借阅量人均不足两本,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来没有借过书,在有限的借阅量中,非专业用书最多,计算机、英语类次之,专业书最少,有限的图书资源没有得到利用。

学生心浮躁,有限的精力没有投入到学习中,素质降低在所难免。

实践环节薄弱适应能力不足

2006年初,央视的新闻视点报道,说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又直接去了技校 “回炉”。时至今日,大学生毕业后“回炉”技校学习由个例已发展成群体,无疑是对普通高校教育的一种警示。“回炉”是高校教学结构需要顺应市场需要的信号。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部分专业与就业岗位的裂痕越来越大。而在一些高校,仍旧是什么专业火就匆忙开设什么专业,以至于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很多高校在总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经验时,往往罗列一系列数字,若干人次获得 “某某杯”、若干支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不可否认这些活动对提高相关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意义,然而这仅仅涉及小部分学生,其影响力是有限的。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体制上考虑对策。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学生上初中时就开始学习职业技能,不仅学士,就连硕士、博士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国内也有一些技校与高校合作,为高校学生开设选修课、实践基地等,学生毕业既能拿到学历证书,也能获得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还值得探讨,但大学生的“回炉”至少提醒高校,应通过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