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实词推断翻译常用技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实词推断翻译常用技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确把握文言实词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且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方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熟悉教材中的文言文,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推断翻译能力,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常用解题技法,做到有据可依,这样便能在平时的阅读或考场上做到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一、本义引申法

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出其他相关义项。例如: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其中“鄙”字本义是“边疆、边远的地方”;边疆地方的人远离社会文明,见识不广,此处“鄙”字又可引申为“庸俗、浅陋”之意。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其中的“私”字本义为“自私”,此处可由此引申为“偏私、偏爱”之意。

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2006年重庆高考试题)

其中“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理解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可见,掌握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对于掌握文言实词意义重大。

二、组词翻译法

古汉语一字一义,大多为单音字。因此,在诸多情况下,只要将该字组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便可顺利准确地选出答案。在考场实战中,“组词法”用到的频率颇高,多加训练便会对答题产生“敏感”。例如:

1.不学礼无以立

其中“立”字,可由组词翻译为“立身处世”。

2.参之言足以其节

其中“节”字可由组词翻译为“气节”。

组词法可谓考场字词翻译中最便捷、最常用的方法了,如果能熟练掌握,可使考场文言翻译变得快速而简单。

三、成语推测法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被保留在成语中。做题时,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测古汉语实词的词义。例如:

1.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其中“薄”,与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意义相同,可翻译为“靠近,接近”。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中“假”与成语“狐假虎威”中的“假”义同,可翻译为“凭借”。

3.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

其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

在考场上遇到难解词语,联想一下相关成语,有时便会使你茅塞顿开,柳暗花明。

四、邻字帮助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同义复词,一是偏义复词。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则只起陪衬作用。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其中“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理解的话,便可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了。

邻字同义或反义在文言翻译中很常见,尤其针对一些生字、偏字的翻译比较实用,可由相邻文字比较简单地推测出实意。

五、对文见义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词。因此,我们可利用这种对应关系,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来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其中的“以”单独看令人费解,但是,只要弄懂了与之对应的词语“用”的意思,便可推断出“以”也是“任用”的意思。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其中的“族”与上句中的“灭”相对应,便可断定“族”也是“灭亡、灭族”的意思。

3.选置师傅,铨简秀士(2002年全国春招试题)

两句结构整齐、对称。由“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另外,如果根据上下句对应的原则不能直接推测出词义,还可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由其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六、语法推断法

尽管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但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序的,掌握语法规律,有利于我们认识某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进而推断词义。考生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运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就不难迎刃而解了。例如: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其中“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活用作状语。

2.昌期少年,不闲吏事(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

其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不应为“空闲”这种解释,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3.资生之业,靡不毕书(2006年安徽高考试题)

其中“资”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4.庭除甚芜(2005年浙江高考试题)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七、字形分析法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知词义。例如:

1.必躬造左公第

其中从“造”字的结构看,有“走”字底,这就与“走,往,到”有关,稍具文学常识,就可避免诸如释为“建造”之类的笑话。

2.冀得一归觐

“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文语境,可推断这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3.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n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

其中“籴”字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例如: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按)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语境推测法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要想对其准确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根据上下文义来串联、梳理,是推断古汉语意思的常用方法。例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在此解释为“死”或“最终”似乎都通,但联系、照应上文中的“始”,只能作“最终”讲。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

“举”译为“全部”的话,仅从前后文看,不易发现其弊,若结合全文看,就错了;因为楚、魏、韩并未将自己的土地送给秦国,怎能说“全”?故应译作“把”“拿”,其后省略了“之”(本地)。

3.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2005年重庆高考试题)

其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九、迁移联想法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1.环堵之中(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

对于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据此,可以推断出此处“堵”的含义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2.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其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

在考试过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就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但这几种推断方法的灵活运用还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文基础。在此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简单多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