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感恩与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感恩与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四所高校39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工具包括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感恩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分析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感恩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感恩与利他行为相关显著;感恩对利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负性情绪对利他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个体感恩程度越高,负性情绪越少,利他行为越多。这些发现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感恩;利他行为

作者简介:王艳辉(1985-),女,四川资阳人,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张少浩(1989-),男,广东潮州人,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29-02

在我们日常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常常使利他者内心愉悦,并能够满足其自我价值感的需要,使他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1]更重要的是,利他行为对国家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及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文化发展多元化,人们的世界观变更速度快,特别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日新月异的现状,导致利己与利他观念倒置,社会利他行为弱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表现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减少和改变利他行为的弱化现象,促进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观幸福感与感恩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是量化个体对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之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二是正性情绪,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三是负性情绪,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以往研究表明,该因素对利他行为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不仅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驱动作用,还可以调节认知加工的过程和人的行为。[2]由于情绪具有功能性,那么不同的情绪也会对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情绪好的情况下人们会去帮助人,积极的轻松心境能够显著地促进利他行为。积极的心情会产生积极的想法和积极的自尊,从而导向积极的行为。也有研究者认为好心情影响人对情境的理解,心情好的时候更易回忆起积极的思想、经验和情感,其中可能包括积极的助人经历,因此就很可能促使人们做出利他行为。而关于负性情绪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通常人们认为情绪不好的时候会降低帮助他人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也有助人的表现。[3]如Cialdini等认为,通过帮助别人,往往能减轻自身的忧伤和苦恼。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4]感恩是一种个体资源,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品质或人格特质,它具有广泛的适应功能。可以说感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取向。McCullough等人认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一个人在受到别人恩惠后会产生感激之情,这种情感会促使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5]McCullough、Kilpatrick、Emmons、Larson以成人或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想象或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感恩促进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感恩既可以强化施惠者在将来继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感恩的道德强化功能),又可以激发受惠者对施惠者或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感恩的道德动力功能)。[6]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两点假设:一是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生活满意度对利他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二是感恩对利他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二、调查方法

1.被试

被试来自广州市的四所高校。共发放问卷490份,回收435份,回收率为88.78%,剔除漏选、多选等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0份,回收有效率为89.66%。其中,男生170人,女生220人;工科56人,理科187,文科147;大中城市52人,城镇124人,农村214人。

2.研究工具

(1)感恩问卷。采用McCullough等编制的感恩问卷GQ-6,该问卷通过评估个体感恩体验的频度和强度,以及激发感恩情绪事件的密度和广度来评定个体感恩情绪特质的个体差异。共6个项目,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采用7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对反向计分项目反转处理后,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代表青少年的感恩水平,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2)大学生利他行为自评问卷。采用了华中科技大学李艳芳的硕士论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中所编制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7]该问卷共22道题,共有5个因子,分别为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关心和关注自己、利他行为表现、利己和观念,采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7点计分,正向题得分越高,表示利他水平越高,反向题反之。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3)主观幸福感问卷。该问卷共15道题,由生活满意度问卷与情感问卷组成。情感问卷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共5道题,生活满意度采用从“最不符合”到“最符合”7点计分,得分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就越高。情感问卷采用“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按1到5渐变过渡计分。其中奇数题为正性情感题,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主观幸福感越高。偶数题为负性情感题,负性情绪越低得分越高,表明主观幸福感越低。生活满意度问卷、正性情感问卷、负性情感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0.6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