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中美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中美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对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特点、管理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中美两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发展情况作比较,借以提出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施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99-01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的重要责任。现阶段我国大学相对通识教育更加重视专业教育,在发展通识课程的道路上还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更加完善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

一、中美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比较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麻省理工大学(MIT)通识教育的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人文基础方面得到强有力的训练和熏陶,尤其是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自由探索中发挥个人的独特性;向学生提供普遍的、科学的、专业的综合训练,使他们成为非同一般的工程师、科学家、教师以及科研工作者,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领导地位。

2007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小组报告书》,《报告书》倡导的通识教育目标有四个:其一,通识教育应使学生成为全球社会民主制度下的公民;其二,通识教育应教会学生理解自己是传统艺术、思想和价值观的产物和参与者;其三,通识教育应使学生学会适应变化;其四,通识教育应使学生对自身语言行为在道德方面的理解得以发展。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具有极强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北京大学作为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负有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培养领军人物责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本科教育的任务就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高素质人才,并逐渐成为社会需要的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

二、中美通识教育课程对比

美国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即:

(1)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它是指“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一般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数)做出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它是美国大学和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

(2)名著课程型(Great Books Program/Curriculum),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厄斯金提出的。

(3)核心课程型(Core Curriculum),它是70年代末大量出现于美国大学的一种通识教育实践类型,《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对其解释为,“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哈佛、哥伦比亚、芝加哥等著名研究型大学和一些文理学院都有冠以“核心课程”名称的通识教育计划。

(4)自由选修型(Free Electives),是指院校本身没有任何特别规定的通识教育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计划。

三、关于通识教育实施年限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国外高校普遍认为通识教育应该贯穿在大学四年当中;也有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实施年限不仅跟各大学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有关,还与各校的实力相关。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多数高校采取的是“2+2”模式,即本科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后两年实施专业教育。

四、关于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都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观念转变难的问题,通识教育理念事实上尚未为大多数师生以及家长理解和接受;其二,是师资的问题,真正理解及关心通识教育的教授不多,愿意担任通识教育课程者少,德高望重且研究杰出的教授,愿出任通识教师者更少;其三,学生选课仍重分数高低,对通识课程不够重视;其四,是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学科领域的划分、课程的遴选与整合、教材的编写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目前,通识教育研究正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而逐步深入,而高校通识教育实践者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少做深入的分析。我国的通识教育,无论是理念引进、理论研究,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许多高校都存在课程内容缺乏本土特色、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论证、教学局限于基本知识等问题,这些应该是学界以后更多关注和研究的方向和集中点。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