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如今新的社会形势下,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功能逐渐向多元化、多层次转变。如何使大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这种方式,从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现状,意义和习惯的养成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提取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形势 大学生 体育生活

一、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内涵

(一)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

所谓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客观条件制约下,大学生为满足多层次需要所进行的全部体育生活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内涵。

1.大学生多层次需要的必然性。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其它职业群体以及同龄青年的生活方式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校园”特征,它是一定的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物。发学生们认识到体育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并且与他们的学习效果、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体育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属性不但能够满足他们在校期间的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以及成功的喜悦需要,而且能够提高抗挫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普遍关注体育,并期望通过体育满足他们多层次需要是必然结果。

2.大学生体育生活行为特征的主体性。

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于他们更加注重身体价值需求,更加追求美、更加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关心自我。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人生目标的追求产生巨大的冲击,影响和引导着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态度和行为,在大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形成过程中,他们主观因素起直接的决定性作用,是否选择体育或体育锻炼成为他们闲暇时间有意识的主要活动内容,毕竟是大学生个人主观直接决定的。

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里一流的体育场馆、齐全的体育硬件设施、健全的管理制度、严谨的体育教学,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安全保障,为大学生的业余体育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持久性、自制力、独立性和果断勇敢等个性特征;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使人性格开朗、乐观、精神振奋、充满生气。

(二)大学有集体住宿、较多的体育活动时间、更多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和更集中的体育爱好,让大学生们产生共鸣。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会得到美妙的和心理上的满足感,还可以融洽与同学的关系,形成一种与他人亲和、合作的习惯,从而丰富社会交往,提高生活质量。

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途径

(一)大学生应将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纳入日常生活计划。在体育教师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制定休闲项目、锻炼原则和方法、每日运动负荷、脉搏监测、自我感觉、运动微调和疲劳程度的判断等,经过较长时间的体育生活方式培养,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较科学、实用且能持之以恒的健身方案,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同时避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

(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学校应将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纳入体育教学工作之中。这样既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又要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保障组织安全和经费开支,加强校外体育运动的开展(如夏令营、远足、登山)等,以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的培养,加强体育场馆器材的有效合理利用,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健身锻炼的平台。

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过程中的教育对策

(一)调整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总目标、阶段任务和具体内容。

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都步入工作岗位,直接面临复杂的社会生活,培养和形成有极大实用性和积极适应性的现代体育生活方式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还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学校体育教育关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强调学生学习和进行身体练习的同时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必须坚持和强调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引导作用,决不能弱化或否定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否则体育教育教学将背离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原则。

(二)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继续培。

养和持续开发,加强课余体育文化生活辅导队伍建设,推行教师队伍骨干年轻化高校体育教育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处在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位置上,这是一个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所以教师的能力与作用就必须根据教育的发展水平而得到强化。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教育过程,高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就必须适应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其中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文化素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应始终站在体育教育知识发展的前沿。

现有生活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适应高校发展符合个人与社会需要的产物,推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将为解决大学生身心健康这个社会问题提供依据,并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欣,丁维维.体育锻炼状况对大学生情绪状态影响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