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殖民文化视阈下旧建筑改造的空间转型演变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殖民文化视阈下旧建筑改造的空间转型演变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类社会自从产生了文化便产生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殖民文化的产生却伴随着血腥的战争和侵略。本文以殖民文化为视阈,以建筑发展的历史经过为线索,将清末及民国时期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各租界及通商口岸建造并留存至今的旧建筑作为切入点,特别是以“上海19叁III老场坊”为例,对殖民文化背景下的老旧建筑改造与更新进行了阐述与分析,透过现象探讨目前针对各类老旧建筑保护、改造、更新的可行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殖民文化;建筑改造与更新;创意街区;空间转型

Abstract: The human societies since the emergence of culture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But the colonial culture was accompanied by a bloody war and aggression. In this paper, the coloni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through the clu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imperialist aggressors in China the concession and port construction and retained the old building as a starting point, especially in the "Shanghai 19 3 III old millfun" as an example, old building renovation and renewal of the colonial cultural background is describ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he phenomenon of the feasible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all kinds of old buildings protection, transformation, update.

Key words: colonial culture; building renovation and renewal; creative community; spatial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U41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文化,就其本意来说,大致包含了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概念:诸如文字、语言、哲学、科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所产生的各种制度以及人类道德规范,甚至还包括种族民族日常的行为习惯习俗等等。

殖民文化大致经历了从奴隶到封建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轨迹。在现有可知的文明史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殖民文化的历史痕迹。从世界各个民族种族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基本认识,越是古老的文明越容易被殖民主义入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可以肯定,凡是被殖民的文化必定有它的弱点,或者说这种文化缺乏自我更新的机制。文化的新陈代谢,自古就是强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看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其文化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

晚清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段不忍回顾却又不得不正视的屈辱历史,我们可以归罪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腐败无能,导致被迫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从历史必然性角度来看,腐败落后的封建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潮流中已然风雨飘摇,它必定要被更先进、更完善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帝国主义的入侵更多的也是一种文化和制度的入侵,它掠夺我们的财富、侵占我们的土地,但同时好的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开始在落后的封建社会中传播开来。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催生了现如今看来具有相当文化及美学价值的殖民建筑。

国内殖民建筑发展现状

不难看出,国内目前保存完好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一大部分西式老旧建筑都与殖民文化有关,所处位置都是当年不平等条约中涉及的租界及通商口岸。例如: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青岛欧人监狱建筑群、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福州老苍山洋房、厦门鼓浪屿各国领事馆等。

建筑向来与政治脱不了关系,它既是权力意志的象征,也是消灭某种意识形态的武器。中国近代历史充满了屈辱沧桑、悲感交集,对整个民族留下的阴影是巨大而深远的,在长期历史仇恨教育的熏陶下,许多人把殖民建筑看作耻辱的象征,但殖民建筑本身作为近代历史的见证,并不是殖民余毒,若仅以这种理由就要拆除扫平这些建筑实在有些牵强。

在当下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语境中,“设计”所服务的已不仅仅是即时即造的时尚产物,历史范畴在现代人文环境中的衍续,也是现代设计所侧重的重要课题之一。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旧建筑的改造,而近两年,各大城市创意街区的兴建逐渐成为旧建筑改造和演变的一种新型模式。如今,旧建筑的改造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实体翻新,而是要为老旧建筑空间注入新的时代激情与活力,融汇新的文化体系,对于建筑空间中曾今存在的历史从文化层面加以利用和传播,让人们置身于全新空间环境的同时能够思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和感悟,上海的“19叁III老场坊”就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2. “上海19叁III老场坊”

“19叁III老场坊”当年由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出资兴建,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上海余洪记营造厂建造。营造者以高超的专业水准,将设计蓝图营造成宏伟而雄浑的建筑实体。正是这当时具有租界官方、国际、国内背景的三方,联手打造了惊世之作——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据史料记载,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圆内方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结构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永远可以领略到“19叁III老场坊”不一样的风情。

2006年8月1日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锦江国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原工部局宰牲场的租赁协议,正式启动“19叁III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于老场坊来说,其功能使命——宰牲场已经结束,结构使命也已步入暮年,但其文化价值使命却正在一步步凸显。具有神秘感的廊道空间无疑是现实建筑中独一无二的。为了保留宰牲场留给人们的记忆,建筑师对老场坊原有的历史建筑进行了经营性的保护,在改造修缮过程中尽量保留完整的外立面和内部的主要空间结构。适当使用玻璃、木质廊道以及金属材料,使得整体改造保留并突出了老场坊旧工业化的形象,保留了廊道空间神秘感、空间场所感和简单古朴的特色,修旧如旧,与周边新的商业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是老场坊建筑改造更新最为重要的气质。

从上海“19叁III老场坊”的改造更行中,我们看见了原生态创意街区的概念。它并没有对原建筑进行大拆大建,而是讲求一种原始文化、生活氛围的营造,使整体环境达到了视觉上的延续性,在老旧工业建筑中注入时尚元素。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流连于老场坊的空间中,为其神秘的空间发出阵阵惊叹,正是因为它留住了最宝贵的记忆。

因此,对于类似“上海19叁III老场坊”这样具有浓郁殖民文化色彩的西式老旧建筑,我们首先应当尊重,在改造之前应先好好研究、分析和取舍。对整体建筑做出一个详细的测绘,搜集并保留图纸和历史资料以及一些可以回收使用的建筑构件,以备改造时使用。

3. 结束语

这种对待老旧建筑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历史应该持有的态度,历史在逝去,但是我们对于类似清末这段屈辱的过去,并不应该一概否认。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空间,还有对空间以及历史的记忆。“19叁III老场坊”的不建设的保护,保留了空间的历史和记忆,是比较值得提倡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老旧建筑的生命力正是其在不断更迭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美感。一个建筑个体本身不可能承载太多的意义,无论贴上什么风格或是主义的标签都会削减其自身原汁原味美感。建筑是怀旧的,这就是它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4;

[2]赵崇新.变身、平台、再生——图说1933老场坊改造过程.工业建筑.2008年第10期;

[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J].建筑学报.2003.7;

[5]陈荣华.当代建筑文化的走向与新地域建筑系统的建构[J].四川建筑.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