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快乐行医 乐在“仁”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快乐行医 乐在“仁”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郑爱娴女士 师从香港著名爱国艺人、中医师关德兴,因为勤奋、努力、上进,深得其师之心,于是收其为唯一的女弟子,传授其医技。沿着师傅的行医轨迹,她继续向前。她说:“师傅教给我的除了医术,更多的是医德,是做人,是用最快的速度,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将病治好。”她不善言谈,却用行动:治愈不同的人;用快乐的心: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这两种无声的语言将医者的高尚情怀言说。

拜师学医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堪称中华瑰宝,它们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绵延不止。中医,作为其中璀璨的一支,也因为中华儿女的传递,在数千年来,一直担负着守候民众健康的重任。中医传承的方式多样,其中最显着的方式之一便是师徒相授,这种形式,让中华医学生生不息。中医师郑爱娴女士非专业院校毕业,她的中医知识来自于她的师傅——关德兴。

关德兴,香港著名影视演员、粤剧编剧、武术家、爱国艺人。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传统医学,博大精深,二者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因此,许多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武医兼修。关德兴师傅正是如此。后来,他改以跌打行医为业,电影反而成为了他的副业。1952年,他在香港英皇道开设关德兴药局,专卖跌打风湿药。20世纪80年代,他在香港开设了“宝芝林”凉茶店,以凉茶廿八味闻名,悬壶济世,慈悲为怀。

郑爱娴女士自小喜欢中华武术,也喜欢中医。读书时候,她的老师与关德兴师傅正是师兄弟的关系,在老师的介绍下,她来到关德兴师傅的场馆做工,这一做就是好几年。她勤力、努力、肯吃苦、好学,这样的品性深得关德兴师傅的好感,于是收了郑爱娴女士为女弟子。

1971年,郑爱娴女士拜师学医。那时,她就住在关德兴师傅的店里,每天工作,一个月休息两天,她也很少出去玩,跟着师傅学习跌打术,大约学习了五年的时间,郑爱娴女士回到自己家中,从事别的工作,而医术并未放下。她常跟随师傅一起配作跌打药油、膏药等,并负责销售运送等工作廿多年,后因为关德兴师傅离世,由其子关汉泉继承药局,郑爱娴女士又回到元朗开设自己的医馆。她对师傅的敬重,对中医的喜爱,求知若渴的上进心,关德兴师傅都看在眼里,对这位女弟子很是满意,并将一些绝技传给了郑爱娴女士。

慕名拜师于关德兴师傅的人很多,而女徒弟却只有郑爱娴女士一人,足见其在关德兴师傅心中的份量。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关德兴师傅用心栽培,郑爱娴女士努力上进,为她之后的行医济世奠定了基础。

妙手丹心

沿着师傅的行医轨迹,郑爱娴女士走进了中医行列,性格有些内向的她,平日里话并不多,只是默默地在用行动,还有医者的仁心,履行着医者的责任,履行着师傅教给自己做人、行医的嘱托。

郑爱娴女士住在新界,在未开设诊所前,便在自己家中为来访的病人治病,后来,她的一位朋友对她说:“你在家里行医,怎么能够将你的医术发扬光大?”在朋友的建议下,2006年,郑爱娴女士来到元朗开办了中医诊所,以治疗骨伤为主。

郑爱娴女士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白天在诊所为病人治病,常常要忙碌到晚上九点左右才回家,收工之后,她要整理各类药。她为病人治疗骨伤的药都是自己调配而成,而这些药的配方均由其师傅传授予她。

行医这些年来,让郑爱娴女士感触最深的是每天都会见到不同的病症,并从中吸收到很多经验,她说:“同一个病症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治疗的手法就会不一样。技术总是在进步,对于同一种疾病,治疗的手法也会因时而异,今天是这样的治疗方式,明天或许就会有一种新的治疗手法。”经验,是提升医技的重要来源,因为每天累积经验,郑爱娴女士每天都在进步。

行医之余,郑爱娴女士选修了针灸学,空闲之际,她常去不同的学会学习,吸收,提升自己的医技和学术水平。她言自己最快乐的事就是用自己的医术医治好不同的人。妙手回春,丹心一片。

行医济世,最重医德,郑爱娴女士对医德的理解是:不是为了钱而去治疗病人,在治疗病人中,要让病人花最少的钱,用最快的速度将病人的病治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压力。而这,也是其师傅关德兴教给她的行医、做人的道理和原则。从拜师到如今四十多年来,郑爱娴女士始终铭记于心。

行医,让郑爱娴女士感到快乐,这种快乐一方面来自于治愈病人的成就感,一方面来自于这份可以从事一辈子的职业,她说:“即使我到了八十岁,我依旧可以继续做。”带着愉快的心,郑爱娴女士继续着这条中医之路,她所迈出的步子如此坚定,如此执着。

同侪共勉

行医,是郑爱娴女士青春时候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她一直在努力,只是,因为香港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医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香港回归之后,中医的地位稍有提升,然而,依旧未能与西医平等,更有了“注册中医”和“表列中医”之分。

在香港的数千中医中,除拥有十五年及以上登记注册行医的中医(免考),以及经过专业学校学习并获得相关证书的中医(只需面试)可成为注册中医师以外,其余的中医师则必须经过笔试和面试双重考核,条件苛刻,且通过率低,将许多医术高超的中医师挡在了注册中医师的门外。让本是同根生的同业,因为“注册”和“表列”两种称呼而带来截然不同的待遇。从拜师学医,行医至今已逾四十年的郑爱娴女士因为当时资料不足,未能登记,后最终因为登记时间不足十五年而不能直接成为注册中医师,让她至今仍处于表列中医师之列。郑爱娴女士坦言:“因为师父的名气大,所以我作为表列医师在香港行医还算顺利,而一般的表列医师,则相对困难些。”她和许多表列中医师一样,希望有朝一日能无须考试而成为注册中医师,不过,现在仍会继续参加政府所举办的注册考试,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亦努力不懈争取成为注册中医师,“名正言顺”地行医济世。为这个目标,她和许多表列中医师以及注册中医师踏上了维权、争取之路。

2003年,郑爱娴女士加入了香港中医师权益总工会,期望用大家的力量,中医界共同的声音,让所有表列医师都能够打破分化,顺利过渡注册,让香港不再有“表列中医”。

2006年,“香港表列中医协会”成立,旨在团结全港表列中医及注册中医,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特区赋予的专业地位及权利,协助政府帮助表列中医提高专业水平,顺利过渡成为注册中医。郑爱娴女士亦是协会一员。此外,她还参加许多与中医有关的社团,如新华中医中药促进会,中医注册中医学会,中医骨伤学会等,这是她获取香港中医发展情况,收集信息的管道。香港中医的发展,时刻牵动着她的神经,她正和中医同侪同舟共济,精诚团结,维护权益,用一颗仁心,振兴中医,造福民众。

【郑爱娴女士,中医师,关德兴授徒女弟子,1971年拜师学艺,后在家中为病人治病,2006年,经友人介绍于元朗开办诊所,以骨伤科为主。同时参与了诸多社团,如中医骨伤学会、新华中医中药促进会、中医注册中医学会等,服务于中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