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慧眼识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慧眼识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琵琶行》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它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语言品味我们能领悟到诗歌的意境美,通过人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形象的魅力,通过音乐的描写我们能赏鉴到艺术化语言的强烈冲击。

一、 感知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了解写作背景后,我们可以有感情地诵读作品,进一步体会诗歌中营造的氛围。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枫叶”、“荻花”营造出的萧瑟之感,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又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春江花朝秋月夜”等句围绕“江”“月”这两个意象对情境加以烘托,营造出送别时离别感伤的氛围。

二、 赏析人物美

《琵琶行》中两个人物形象值得赏析:白居易和琵琶女,同病相怜,沦落凄苦。他们不幸的人生际遇更引起读者深切的同情和强烈的不满,产生共鸣。

琵琶女形象之美,不在于诗歌对于她美貌的具体描摹,而是通过她的体态神情,悲欢遭遇与精湛演奏来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她含羞的神态和自惭身世的那种复杂沉重的心理,写得生动传神,如睹其人。再揣摩琵琶女的心境,结合“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一句,体会她欲说还休,难以说尽的愁绪。同时“转轴”“拨弦”“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些动作又揭示了琵琶女演奏音乐时熟练的技艺,也使人物形象更趋立体化。并联系她倾注在乐曲中的感情,从而感知其身上独特的形象之美。

诗人政治失意、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士人形象在序中就有体现。在琵琶女边弹边唱的自叙之后,诗人更有感于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再结合“辞帝京”“谪居卧病”“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这样诗人形象就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他既是听众也是倾诉者,他的遭遇与琵琶女相似,内心也很抑郁,与琵琶女的感情产生共鸣,并深深地打动读者。

三、 品味音乐美

白居易的文字以质朴和平易近人著称,但本诗中他对音乐的描绘却让人叹为观止。《琵琶行》给人的美的享受不仅在于人物形象和意境,更在于诗歌中的文字能出色地表达出琵琶女演奏时那种凄凉沧桑的心境。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文字描写的音乐更是抽象的。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同时还体现出来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形象,情感富于变化,时而急促,时而低沉之感;大量使用的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传达出强烈的韵律感;“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更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不仅获得了描写音乐的艺术美感,而且从中体味到人物情感,想象的力量可以让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美感。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苏教版《语文》必修2学法指津祁坚苏教版《语文》必修2是高中语文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要学好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知晓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知晓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明确学习目标,高屋建瓴地开展语文学习。

2 明确课程编排特点和相关内容

苏教版《语文》必修2的编排体例,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它能让我们在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它不是以文章体裁作为标准来编排,而是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从思想内容与能力要求方面来编排的,形式上以专题为单元,“专题”中再分“板块”。苏教版《语文》必修2又分四个专题,即:珍爱生命——帮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和平的祈祷——教我们珍视和平,创造和谐生活及生存环境;历史的回声——让我们从历史中获得教益;慢慢走,欣赏啊——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水平。

3 把握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方法就是世界”,要想学好苏教版《语文》必修2,没有好的方法必定是事倍功半。在“阅读与鉴赏”中,首先要知道,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把阅读当作是你与名作之间的对话,是一种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要学会质疑,要有批判精神;其次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如阅读论述性文体的课文,要注意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看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文学作品(如本册的第四专题)的阅读,则要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做到知人论世,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

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抑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诗文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演奏到这个程度,戛然而止,然而寄予其中的感情和音乐完美的交融在一起,使人产生“幽愁暗恨”之感,胜过更多的音乐声,烘托了演奏者技艺非凡,音乐演奏惊人的效果;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从听众的感受入手,“悄无言”写出听完音乐后的寂静,而“秋月白”却意味深长,烘托了意境的辽远之感。

四、 小结——诗歌学习需要慧眼识“美”

美学探究活动其实是知、情、意的结合,那么调动个人情感,融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具有多层次的美学探究空间,能带给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来识美,对诗歌作品加以探究与鉴赏;从意境、人物、音乐等多角度对诗歌进行细化的解读,从而摆脱传统诗歌学习枯燥乏味的字词讲解。

(江苏省六合实验高级中学)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方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文言文的阅读要注意积累,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联系具体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把提高文言文的理解、翻译(笔译)水平当作最终目标。

4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 抓紧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我们接受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老师的“口口相传”,经千百年的证明,是传授知识的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你一定要认真听讲,随着老师的引导积极参与,忌“跑神”“走神”。要做到听、思、想结合,做到听内容思关键点,听分析思路与老师思路的异同点,听过程思自己预习的疑难点与老师讲解的强调点。要紧随老师的节奏而调整注意力,努力保证自己听与老师讲的同步性。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勇敢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阐明表达自己的观点。(2) 多练习。练习是由“听懂了”到“会做了”的必不可少的途径,要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语文高考,不练习,只是纸上谈兵,是不会取得好分数的。练习应练重点、练弱点、练规律、练方法技巧、练思维能力、练心理素质等。做练习要量速兼顾。练习初期要重视思路的形成,形成相对稳定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练习后期要重视速度,进行限时练速(度),提高解题速度。(3) 多背课文。“无背诵无以成知识”,背课文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是鉴赏课文不可或缺的环节。背诵可以形成知识,又可以形成技能。(4) 勤于写作。你首先可以不必想到要当作家,你更不必认为写作是令人头疼、“难于上青天”的事,你只要将你对课文学习的一己之得、一孔之见写出来、传达出来,然后与你的学习联系上那么一点,与生活联系上那么一些,再能稍微引申开去,坚持下来,你的写作水平就会不知不觉地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例如:《我与地坛》这篇课文,题目属于关系式类型。它写了“我”与地坛的关系,写了地坛对“我”的影响,突出了地坛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本文是一篇自传体散文,通过写对地坛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衬托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以及作者成功时不能与母亲共同分享成功喜悦的愧疚之情。写作中可借鉴之处有:

① 融议论、记叙、描写于抒情中。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情节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

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

② 语言新奇别致,富有创新精神,

在文章中,作者突破习惯的句式,巧妙地移用词语,给人以新奇别致的感觉。比如说“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而不说“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将自动词“淡褪”用作他动词,用法很鲜活;而且,“朱红”前面又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觉灵动。再如,“斜切下一溜阴凉”中的“溜”字既准确地表现了狭长的空间,又有一种“切下”的动态;“蜂儿如一朵小雾”中的“朵”,将运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移来运用于乙事物,让人既能感受到蜜蜂停在空中翅翼振动形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5) 改错反思。每次的作业、单元检测、重要考试,一定要对已经错了的部分进行反思,找出出错的原因,不犯同样的错误,减少错误,改正错误,你就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