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外并购的双刃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外并购的双刃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案例每年都在递增,并购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国内企业借力人民币升值,更有动力走出国门购买“相对便宜”的外国企业。另外,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许多欧美企业原本疲惫的身心,到了急需“医治”的地步,这也为国内企业“出海抄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很多挣扎在市场底层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发展的路上遇到品牌发展的瓶颈,才恍然大悟,原来企业脚踏实地,制定长期的品牌战略目标、有品牌意识和长远品牌经营理念的企业,才会有更大、更快的成长机会。但是,从以往海外并购案例来看,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战略制定、调查研究、后期整合等各个环节,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海外并购需要头脑冷静、慎之又慎。

狂躁的“哑巴亏”

2009年6月5日,力拓出尔反尔,撕毁了2月份签订的墨迹未干的协议,以1.95亿美元的分手费宣告了中国最大一起海外并购案的失败。中铝和力拓短短三个月的“恋爱关系”,或许本来就不是一桩具有真正对等并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爱情”。

力拓此前之所以与中铝公司达成协议,是因为该公司需要现金支付10月份到期的89亿美元债务,这是力拓总计400亿美元债务负担中的一部分。按照拟议中的协议条款,中铝公司将投资收购力拓7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斥资123亿美元入股力拓的一些矿业资产,还将获得力拓董事会的两个席位。

一直以来,包括一些力拓股东之类的很大声音表示力拓可以通过配股形式走出困境。一些股票资本市场的银行家早就为力拓算好了配股道路,有流传一种方案,力拓能够进行150亿美元的配股。一些力拓的大股东也表示可以接受削减股息,这在未来两年内会帮公司节省35亿美元。剩余的40亿美元可通过出售资产或从与必和必拓组成一家铁矿石合资公司那里获得。

面对中澳之间的某种不信任,力拓和中铝之间交易中的目的完全不同,这笔因为特定的时机撮合成的交易注定有太多不确定性,这样看来,任何结果都不意外。在商言商,虽然政治争议纷纷扰扰,放眼整个并购过程,实际上,商业原因才是中铝失败的主因。

并购的载体是文化

彼得・德鲁克在并购成功的五要素中指出:并购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整合双方的人力资源。其根源又应该是企业文化的整合方面,因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企业文化的主要载体。

无论是失败的中铝、平安还是有希望的五矿、腾中,文化上的整合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国内企业并购国外企业的冲突尤为明显。因为国内企业作为主购方,在潜意识里因为资本的力量而产生一种优越感,以致更加强调自我,而潜意识里却妥协于外企文化,毕竟它有着辉煌的成就、沉淀的文化以及庞大的躯壳,这些足以让人折服。所以说,文化整合不好,矛盾自然容易出现,整合也就成了“拼盘”。没有统一的企业文化,没有统一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出色管理的效益就不可能产生。

从20世纪初开始,全球经历了6次大的并购浪潮。并购浪潮总是在世界经济周期的高峰与低谷中交替,一般开始于经济复苏期,在经济衰退前降至冰点。而每一次并购浪潮都推动了技术革新和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同样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世界经济资源分配,推动自由竞争和贸易。

在中国企业出海并购中,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产业资本的国际融合。同时,应更加慎重地选择并购对象,熟悉当地历史文化,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损失,也避免引起国际争端和贸易摩擦。但是,如果以行政的方式利用外汇储备来支持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不一定能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多一个既安全又长久受益的渠道。因为,从并购浪潮的经验来看,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领域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还是企业自身文化氛围的延续和协调。

事实上,海外并购本身就是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强化竞争力的一种文化力。这种文化力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企业实力、活力、潜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集中体现在竞争力上,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同提高企业知名度密不可分。一个好的企业品牌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提高。这种提高不是来自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是靠企业品牌建设这种无形的文化力。

科学管理“武装”企业实力

无形的文化力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这种竞争力的价值突出体现的还在其品牌建设的功力。一个企业的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工作,它需要通过持续的思维创造与执行,逐渐达到品牌战略目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的股东、经理人以及普通员工的长期努力。企业品牌建设对立志通过并购而获得更多的海外话语权的中国企业来说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这不是仅停留在美化企业形象的层面上,而成为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进而促进企业将自己像商品一样“营销”到市场上。

哈佛大学教授泰劳斯・迪尔和麦肯锡顾问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中分析到,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价值观、制度、员工习惯三者还具有这样的关系:价值观影响人们对制度的选择,制度对习惯有一个促进或阻碍作用,员工习惯又反映了价值观,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即员工的内部动机,三者都影响员工的行为。可具体的影响形式并不一样:价值观是行为的内驱力,制度是行为的外驱力,行为不断重复形成习惯。内驱力决定了行为;外驱力对行为有调节作用;行为不断重复形成习惯,并反作用于行为。

其实,长期以来,很多企业由于技术不全、资金紧缺、市场狭窄等原因,在品牌建设上采取多品牌运营或各品牌独自运营战略。这就要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要处理好企业战略性品牌与市场化主导品牌之间的关系,要避免品牌间自相竞争,企业资源分散,要避免品牌个性过于相近造成品牌印象混乱及由于产品过于相近造成难以定价和销售,要注重品牌差异化并同时实现技术开发和生产方面的协同效应。而现实操作中,任何企业要实现并购成功,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