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办职业院校困境突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办职业院校困境突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尽管从认识到实践还会面临很多挫折,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还有漫长的等待,但民办教育发展新的曙光已经不可阻挡地突破云层,给了中国民办教育新的希望。”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在2011年末召开的第三届民办职业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一席话让所有与会的民办职业院校代表心中充满暖意。

成绩与挑战并存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全国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123所,占整个中等职业学校数的22.3%;全国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06.99万人,占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的14.5%。2010年,全国民办高职高专院校303所,占整个高职教育学校数的24.3%;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为195.7万人,占整个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数的20.3%。

民办职业院校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在节省国家财政经费方面,民办职业院校的贡献常为业界所忽视。

2011年12月,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关于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公告显示,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4842.45元。而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是306.99万人。据此测算,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对预算内财政经费的贡献是148.66亿元。

然而,民办职业院校前行的路却并不轻松。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广东省共有高职学校77所,计划招生22.47万人,实际招生26.7万人,实际报到20.74万人,平均报到率为77.7%。其中49所公办高职计划招生15.74万人,实际报到14.6万人,平均报到率78.5%,最低报到率为56.8%。28所民办高职计划招生7.38万人,实际报到5.78万人,实际报到率为66.49%,最低报到率为31.18%。

另据《新民晚报》报道, 2011年,上海市有14所民办高职院校,沒有一所完成招生计划,平均完成率为82%,为历史最低,比往年平均值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

一个新的态势是, 2004年高职院校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48%;2008年占51%,达到1100万人左右;2009年开始连续下降。2011年高职招生数降为933万人,比2010年减少28万人左右。在适龄入学人口下降和本科院校持续扩招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招生受到一定影响,而民办高职的影响则更为严重。民办高职如此,中职的情况亦不容乐观。

招生之难,突出显现了民办职业院校无论是外部生存环境,还是内部发展,都面临着困境

内外之困

从外部来说,阻碍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一是学校主体性质界定不清。《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明确了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教师和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处于同等法律地位。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框架下,公办学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而民办学校则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造成了双方事实上的地位不平等。由此导致了民办与公办学校之间在教师编制、教师地位、师生社会待遇等方面的一系列不平等。

二是不能享受公平的政策环境。国家提出的教育经费占整个GDP 4%的目标正在加快落实。但是受惠的首先是也主要是公办院校。高职领域,两批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撬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超过200亿元,其中只有一所民办院校;2011年开始实施普惠性的中央财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计划,每年20亿元,两年达40亿元,也只有公办高职受惠。有民办职业院校举办者无奈地感叹,“现在的教育公共财政成了‘公办财政’,民办院校很难分到一杯羹”。

三是办学自受影响。社会筹资、收费为主、自主办学、注重质量、机构精简、人员高效、机制灵活、思路新颖等,本是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所在。但从目前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在招生计划、招生批次、招生分数、招生区域,以及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管理方式和管理标准还亟待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影响了它们形成办学特色和较强的竞争力。

而从内部来看,主要问题来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办学宗旨被异化。有许多民办教育者确实是真心诚意的出于自己的教育理想,致力于教育的发展而举办教育的。他们把创办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但其中也有些创办者只是把教育当作企业,当作一种赢利的投资手段,当作“创收”的工具。一些举办者将作为公益事业的教育事业当做暴利行业来做,胡乱收费,鱼肉师生,唯利是图。更有甚者将教育经费当做私人企业资金,随意挪用于其他非教育领域。

另一方面是打招生大战,不顾学校实际承载能力。民办职业院校为了拉到更多的生源,打起了招生大战,每年各类媒体对此报道都不绝于耳。为了吸引学生、家长的眼光,学校的宣传超出实际的美化。报载,有一所民办中职学校在招生简章上这样描述:校园按功能建有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影剧院、图书馆等。而实际上,所谓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了解大概”。而“学校离市中心大约30分钟的公交车”,学生入读后发现这个学校位于偏远的镇子上,到市中心“最少一个半小时”。学校不顾实际承受能力的大量招生,也使校内资源极度紧张,学生到校后不能享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学习效果很难保证。

多方探路

《职业技术教育》曾在2001年第24期封面文章《民办过大关》中描述过民办职业院校所面临的这些困境。欣慰的是,民办职业院校并沒有停止突围的步伐,一些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当是有益的启示。

一是能瞄准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办学。如河南省周口市海燕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专门成立学校专业开发研究小组,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或更换专业,每增加一个专业都要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市场预测。它们根据社会需要办起了家用电器、摩托车修理班。根据广东急需氩弧焊技术工人,又开设了氩弧焊专业短期培训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们的专业设置也不断更新,如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在坚持面向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的同时,学校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多年来共计培训孤儿和家庭特困生1万多人、残疾学员5000多人,为他们累计减免学费1000万多元,“周口海燕技工”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学校被教育部评为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二是能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如采用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模式。由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升格而成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运用民办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积极探索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坚定不移地执行“学校品牌靠专业、办学经费靠产业”的方针。再如采用股份制办学、董事会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成员有两个显著特点:企业代表占多数,达到65%;外方代表占多数,达到59%。董事会行使下列七项职权:负责公开招聘院长、副院长;审议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审议学校的基本管理制度;审议学校的年度工作报告;审议董事提交的议案;审议股权变更事宜;执行股东会决议。董事会被赋予真实的权利,与关注学校发展的责任统一起来。这种体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该校也成为民办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学校。还有如采用公益扶贫模式。2005年在北京创立的百年职校,依托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和积极参与,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正规职业教育,学制两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切费用全免。学校自开办以来,毕业生全部顺利就业,其家庭经济和生活环境均得到极大改善。

三是能找准定位,办出特色。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存的关键。民办职业院校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办学思想、教学体制和学生管理上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比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强调“标榜中国文化 ”,将自己定位于“一所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与技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院”。学校发展坚持的原则是,不走万人大学之路,变相引向学历教育“独木桥”,割裂与各行业的有机联系;不能办本科的“压缩饼干”,不能把“专升本”作为目标;建立以大学为中心的教育、研发、生产与营销联合体;引入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实行企业化运行机制;建立终身教育的机制和平台。学院副院长耿兵说,“顺应市场、顺应发展,找好定位,办出特色,坚持不懈”,这是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衢州市行知职教集团学校将 “育人”作为中职教育的主旋律,引入践行“全人教育”理念,构建“全人教育”板块:包括语言文化、体验拓展、体育文化、义工服务、艺术体验、环境意识、情绪健康和逆境求存,为所有学生必修课程,并且将“全人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特点、学校特色进行有机结合。

第三届民办职业教育高峰论坛将民办职业院校转型与提升的路径选在了“多元合作、开放办学”上,这也与许多院校的成功实践是契合的。

对于民办职业院校如何更好的突破困境,曾长期担任公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现任民办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认为,思路决定出路,有活力才能增加动力,当务之急是将发展观念和思路真正转到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