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庭-青少年责任教育的摇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青少年的责任教育,前几年呼声比较高,近几年,人们好像不再屑于谈说。可是,作为一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为一位母亲,我深深地感受到,对青少年的责任教育必须作为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任何时候都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如果说,学校是青少年责任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家庭则是青少年责任教育的摇篮。一位好妈妈抵得上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也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的,在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育人网络中,家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因此,我在这里再次谈一谈如何在家庭中加强青少年的责任教育。
一、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青少年责任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的责任行为的学习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经常接触、观察、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父母的责任感会通过生活小事、点点滴滴地传送给孩子。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孩子不成器,往往反映出家教存在问题。因此,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提高家长自身的责任素质是对孩子责任教育的前提
二、教育孩子关心家人、爱护家人,激发孩子的责任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经验是可以“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内化的”,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已注意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家庭教育,他们开始积极利用亲子活动所激起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影响孩子在感情上对责任观念的认同。引发他们处于情动感受状态,并使他们在原来的责任情景中积累的责任经验迁移内化到新的情景中去。因此要让孩子有“被需要付出劳动或关怀”的感觉,通常有弟弟、妹妹的孩子比较有责任感,因为弟弟、妹妹需要他们的照顾和保护,或者由于弟弟妹妹的存在,父母需要他们分担更多的家务,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三、给孩子尽责的机会
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过程是创设责任环境,并促使孩子反复学习,反复实践的过程,也是其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过程。家长应将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给孩子,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设计工作岗位,创造责任情境,激发责任愿望,促进责任行为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未达学龄的时期,从心理上看来,是养成习惯的时期,也是树立人格的基础时期。若此时不加注意,不加良好的教育,听任自流,等他长大起来,就不容易教育了。”[1]
四、要教育孩子走出依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陈鹤琴先生说:“照杜威的思想,我们人的思想,平时无故不会发作的,思想发作必定在我们遇见新动境,新问题的时候...天下雨是一种新动境,儿童不得不发生思想的,就是怎样可以走到学校呢?不过做母亲的不待他们的思想发生而立刻代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适应这种动境,这种溺爱实在厉害。”[2]。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好所有的选择,这就使孩子处于很少有责任可背负的情境,包办产生依赖,依赖导致推卸责任,家长应有意识地使孩子在生活中处于自理的境地,如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洗袜子,自己控制起床时间,创造孩子走出依赖的条件。
五、加强与孩子的互动,共同商讨家庭事务
人人都有表现自我价值和参与的欲望,让孩子在共同分担家务,共同商讨家庭事务中体验到责任、快乐和满足,体验到一种价值感。一段时间以来,我的孩子放学回家后,鞋子,书包,换下来的衣服随手乱仍,总是每次都要强调放在指定的位置,其他物品也是随手乱放。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我们郑重其是的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共同商讨如何保持家庭卫生,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家庭环境,通过讨论,一致认为保持家庭卫生,创造整洁舒适的家庭环境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在共同商讨的基础上明确了个人的责任,由孩子任总监督,结果,孩子尽职尽责,不仅自己做的好,还监督大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人要能够对自己负责,必须首先学会把握自己的言行,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遇事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不能正确地指导自己的言行,也就不能承担任何责任。因此,我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从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教育孩子只要是对的就可以坚持到底,教育孩子学会坚持,学会说不,学会拒绝。教育孩子懂得不随波逐流,这也是一种责任,是对人、对事、对自己的责任。例如孩子不想出去玩,碰巧同学来约,是违背本意随同学出去呢还是巧妙拒绝?你可以告诉孩子只要是在正常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违背自己的本意,可委婉的拒绝。这样,在类似的事件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七、在惩罚中,提高孩子的责任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里所说的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有一位母亲,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走了,一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个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成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在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生涯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之大,只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以上是我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与已为人父母和将为人父母们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518.
[2]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