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巴人的日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主义国家、卡斯特罗、切・格瓦拉、导弹危机、海明威、雪茄、朗姆酒、萨尔萨舞,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道道标签张贴在这片加勒比海群岛上,散发出一种神秘气息。当你第一次走进这个国家时,会不自觉地追寻这些标签。然而,当我真的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其实有些东西在古巴人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淡漠了,比如革命。 左:晗瓦那新城的一座现代雕塑。
最常出现在各个场合的革命形象代表却不是卡斯特罗,而是一个三十多岁,叼着雪茄,带着贝雷帽,眼神酷酷的男子。曾几何时,充满罗曼蒂克英雄气质的切.格瓦纳成为各国青年的时尚革命偶像,超越了社会的层阶c边界。如今,他的骨灰静静躺在古巴中部一个叫做圣克拉拉(Santa Clara)的小城,这里原本是沿海城镇的居民为了逃避加勒比海盗的袭击于1689年建造的,也是西班牙殖民者在古巴创立的第八个城镇。然而后来被称为“切.格瓦拉市”,原来1998年切.格瓦拉和他的战友被玻利维亚政府军俘虏杀害后,遗骸就安葬在这里。
格瓦拉纪念碑是外国游客前来瞻仰最多的地方,还有一个小博物馆介绍格瓦纳的生平。博物馆里的图片实物让我们对于切有了更多了解,我觉得称他为职业革命家更贴切,或许最打动人心的永远都是那些充满忧伤和苦难的东西,但像他那么纯粹、洁净、头上罩着道德光环的悲伤英雄,可谓绝无仅有。切.格瓦纳不朽,是因为他对世界的不义充满了悲伤,并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个悲伤的命运。
革命已经成为书本上的符号,古巴人的日常生活更吸引我,那些古老破旧建筑中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至少从表面上看,大多数人安于现状,松散、悠闲、安逸,很少抱怨,然而,平静的背后也有着热烈,开放,富有激情的一面吧。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古巴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全国统一的工资体系使得绝大多数民众的月工资仅有三四十美金,不分学历和岗位,大学教授、医生和清洁工,几乎挣得一样多,月工资相差不超过5美金。从2014年开始,古巴对于医生待遇有所改善,由每月30美金提高到60美金了。不过因为待遇低,古巴很多优秀人才外流其它拉美国家。
虽然收入低,但古巴实行供给制。小城特立尼达,我走进一家面包店,刚刚出炉的面包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排着长队的人群很快便一分而光。这样的面包,通常在2-5个土比索左右,几毛钱而已。普通人的生活开销并不高,每个月鸡蛋、面、油都是配额供应。吃好比较困难,但吃饱没问题。如果配额不够或者希望更好的食物,则要高价去买,反正只要有钱,该买的还是能买到的。
另一家国营副食店里,一个古巴人特地把副食本拿给我看,每个月米、面和油的数量写得清清楚楚,售货员面无表情地在上面打着钩。同样凭本供应的各种日用品,货架上品种很少。我注意到墙上有一句口号:2x1 de la Cola,这句话的意思是:两队合成一个队排(Cola西班牙语也有“队”的意思),节省时间。古巴,排队是一种国民景象,尤其是国营店,不排队的地方几乎没有。这家店为了表示提高效率,把应该排两次的队,合并成一个队排,也算是一种创新了。 国营商店里,当地人出示用于购买物品的副食本。
出行方面,也很有古巴特色。当地人的公共出行主要依靠两种交通工具,一种是公共巴士,但几乎没有站台和站牌,需要依靠记忆在固定的地点等车,这样的交通对当地人不是难事,对于游客来说基本无法采用。第二种便是按照固定线路行驶的分享出租车,在线路上招手即停,时常会非常拥挤,但费用也相对便宜。街边经常会见到要求搭车的当地人,古巴政府规定,只要是公家车,路遇要求搭车的人不可以拒绝,而且免费。
古巴,不同于我曾经到过的任何一个国家,颓废与明媚,欢乐与贫穷,复杂交织在一起,也让古巴的人文摄影独具魅力。然而要把那种衰破中的激情、零乱中的生气、缤纷中的天真,把握得体又恰当并不容易。镜头下的古巴人,无论男女老少男女老少,都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淡定和有条不紊,古巴人对于命运的安排,乐观毫无哀怨,生活还要继续,但大门已经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