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制度到文化 从成事到成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制度到文化 从成事到成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制度文化彰显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其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折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突出了文化的传承和理念的渗透,有利于铸就鲜活的文化实体。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成人成事的价值观引领,通过创新制度的产生形式,完善制度的文本内容,优化制度实施的策略,突出制度的科学与人本,可以使学校制度成为师生自我约束的内在规范,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主要提炼基于实践的学校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制度文化;人本属性;科学规范;成人成事

美国学者德鲁克说过:“管理不只是一种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管理的本质是激励与鞭策,是引导与促进,是熏陶与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进行“管理”,不如引导“发展”,通过唤醒、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质。基于此,笔者的学校尝试了以文化为视角的人本化管理,重视对“人”这一生命群体的关注,对“人”的价值取向的思考,对“人”的坦诚、友善与关怀。以体现人在管理中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的本质属性,形成管理者的“追求”、教育者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相一致的共同发展愿景,达成制度文化陶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成就人的发展的目标。

一、文化视角促内涵提升

规章制度再完善,管理机制再完备,在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盲区”,体现为管理细则的缺失,文本内容滞后于管理实际,规章制度无法触及边缘地带等。这些管理的“盲区”,需要学校文化以无缝无痕、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弥补,以达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灵的高度认同,从而使被管理者形成自我约束和习惯思维的“自然秩序”。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制度建设中,通过赋予制度“奋进砺人”的文化内涵,彰显制度“成人成事”的价值取向,突出制度的熏陶与感染,激励与促进的效能,使外显的规章制度和师生自身的“隐性文化认识”相统一,与师生的内在需求、个性发展相一致。从而增加师生对制度的认同和自觉执行,达成“制度与效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环境与文化,制度与人文”共创共生的局面。

二、创新生成促制度优化

任何一项制度的生成,都不可能靠少数人闭门造车来完成。只有秉持开放的态度,才能吸纳更多经验,集中更多智慧,整合制订出更有效的学校制度。让师生参与制度的制定过程,鼓励师生积极主动提意见、建议,以至下而上,民主与集中相融合的方式,在批判继承、完善改良、大胆创新中优化文本制度。这样的开放民主,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而且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以加深师生对制度的理解,获得深刻的教育,还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制度修订的基本步骤如下:

1.修改预热,引发思考。对将要修改几项的制度,以话题式的漫谈预热,如:“这些制度,你觉得最需要修订是哪几项?在实施中,分别有什么弊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等,并让教师通过腾讯通的交流圈进行互动,循序渐进,引出话题,引发思考。

2.广集意见,博取样板。将修改的制度,及教师腾讯通上的修改建议在校园网上公式,进一步广泛征集学校师生和社区群众、家长、权威、学者的意见,大量搜集国内外同类学校的制度建构体系,充分的吸纳各种意见、经验和智慧。

3.整体构思,重点打造。在占有上述资讯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以相关制度的科室负责人为组长,成立制度文化建设领导班子,通过反复酝酿,整体构思,形成学校制度的全面体系框架,明确各层次各方面究竟需要些什么制度,核心的制度是什么,的制度是什么,急待完善的制度是什么。

4.考量旧制,选准方向。对照成人成事的价值取向,审议学校现有制度。确定哪些制度要继承,哪些制度要改良,哪些制度要新创,哪些制度时机不成熟,暂时搁置订立。

5.分工负责,完善制度。或引入校外智力,或筛选校内精英,以分工负责的形式,订定完成学校各层次各方面的制度。急待完善的制度迅即制定,核心制度优先制定。

6.实践检验,动态更新。制度订立后再次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师生的意见,反馈后再修正,经多数同意后组织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以使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如上修订步骤,使师生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服从者变成参与者与和设计者,制度的内容深得师生的认可,从而促进师生自己遵守各项制度,进而内化为行为习惯。通过对现有制度的深入分析,对内容和形式陈旧,失去生命活力的制度给予修订,对不够健全的制度给予丰富和完善,使管理的内容更具科学精细,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色彩。

创新制度生成的形式,一方面满足了教师受尊重和信任的需要,使教师们产生归属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力资源,广泛采纳教师意见,凝聚师生的智慧,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使制度内容更符合教职工的发展需求,增强教职工对制度的认同感。同时正确合理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激励源。调动教职工的发展内驱力,提高了学校集体的凝聚力。

三、评价激励促自主发展

制度建设的浅层目标是规范,深层目标是激励和引领,通过制度调动师生自主发展的热情,激发师生发展的潜能。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所在的学校基于“奋进砺人”的办学理念,对教师的评价制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用发展的观念评价教师,使师生获得自身价值的体现,形成积极的求进心理,并保持发展的内驱力,实现制度评价对师生发展的引领功效。具体措施如下:

1.修订《教职工年度考核细则》,提高教师参加优质课评比、技能大赛,及在课题研究、教研活动中承担主讲任务的量化分值,增设了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的课外活动量化分值,以激发教师主动承担任务的积极性。

2.修订《教师绩效考核细则》,打破平均主义,优质多酬,合理拉开差距。“岗位效益奖励”突出教师工作质量,“岗位课时奖励”体现教师工作数量,“岗位浮动奖励”表彰特殊贡献。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不同,所得津贴有差别;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情况的不同评价,绩效工资中有差别。“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考核细则,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制订《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教师由于受教龄、经验、自身素质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倘若用一个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势必消极影响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了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倡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的自主规划,帮助教师在自我审视,分析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方案;按需分类为教师提供校本培训,营造分层提高的良好态势。并借动态更新的教师个人档案,记录教师成长的轨迹。在评价中,以“发展”为评价的关键词,多把尺子衡量教师的业绩,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促进教师的自信发展。杜绝学校领导单方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如,对于教学成绩和业务素养由学校通过考试和专项竞赛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在师德评价方面则由学生和家长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而对于课堂教学技能、教育科研则以评优课、展示课、研究课、案例交流、说评课等多种教研形式,由教研团队进行评价。

四、刚柔并济促制度内化

过分强调刚性管理的强制作用,会使教职工丧失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管理中,由注重对教师规范性的管理转向对教师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引导,由对教师布置性的管理转向对教师创造性的激发。在奖惩结合中实现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在制度执行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中,增进与师生的交往与交流,从需要、动机、情感等多维角度,强化对师生的正向激发,使师生自觉执行制度的内驱力持续生发。具体做了如下尝试:

1.在面向全体,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严肃工作纪律的前提下,对那些居住地距离学校相对较远的教师、对那些需要哺乳或接送学前孩子上学的教师、身体差的教师的到岗时间做了适当的顺延,离岗时间做了相应的提前。

2.在实行“出门签名”管理制度,以保障教师工作期间坚守岗位的同时,允许每个教师每周在没有公务的情况下有2小时以内时间外出办理私事,对生病或其他因紧急事情需要休假或外出者酌情予以照顾。

3.坚持领导班子与教师谈心制,要求每个班子成员每年至少与10位教师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状况,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在各方面存在的困难,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合情合理的解释和答复。

4.关注管理的分层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设定管理的要求。如,在教学技能竞赛方面,对于普通教师确立的目标是“合格”,即能够具备基本技能,合理技能;对于校级骨干教师确立的目标是“良好”,即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并合理、熟练运用;对于区市级骨干教师确立的目标则是“优秀”,即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并能灵活、创造性地运用。

5.大力表彰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激励先进典型进一步创优争先,增强其示范引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师生自觉执行。从而使制度的静态文化更顺捷的转化为动态文化,使制度管理从外在约束渐次演进到内在自律,形成发展需求。

如,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重在对生成把控的教学机智,对他们而言,详实的教案比不上框架式的思维导图加上学生易错环节的预设与措施来得有效。基于此,学校对教案的撰写与检查,进行如下调整:第一,近五年毕业的老师属于必检类型,要求撰写详案,对业务水平高的骨干教师,敬业认真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采用简案和免检的方式,其他教师采用抽检的方式,并根据教师的表现实行动态更新。第二,改变检查为评比,设立优秀教案奖,并进行推广示范,以评促规范。教案的分层要求,得到老师的高度认可,大大激励了骨干教师的自信心。

检查是对计划实施的监督、考察和评估,目的是及时肯定成绩、纠正偏差并解决具体问题。对教案撰写与检查的管理改革,教育与激励相结合,提高了师生自我执行、自我管理的水平,使制度的静态文化转化为动态文化,使管理从外在约束渐次演进到内在自律。

五、科学分权促制度落实

无论是校长、书记、主任、教师、学生干部,都是一所小学学校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样,无论是教导处、教研组、办公室、班级,也都是一所小学学校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对这些组成部分进行合理分工,使其明确自己的管理任务和各项职能,才能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充分发挥出个体优势,使整个团队的活力更加旺盛。此外,要使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周行政例会,各部门负责人回顾上一周的工作亮点与不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指正,并对当周的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合理分工,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以前管理模式中出现的疏漏与拖拉现象,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地稳步向前。在日常管理中,建立年级负责制度、教研组分管制度,将管理职能下放到年级组与教研组。年级主任作为本年级的决策者和行动指挥者,教研组长作为学科建设的策划者与重建者,校长、主任成为年级工作的服务员、参谋员,从而提高教师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使教师产生“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情感,进而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六、宣传普及促制度内化

制度内容的熟悉、理解是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的前提。因此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就需要深入系统的学习宣传,以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知晓率,使全体教师广泛了解制度、高度认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会议,培训,宣传栏,校刊,校园网等多种渠道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学校成员乃至社会各界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让师生更深切的感受到学校制度所要达至的愿景,明确自己的权力、责任和行为的边界,以提高师生对制度的主动执行水平,为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内环境。并获得社会各界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减少学校在执度执行时的外障碍,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环境。具体尝试如下:

1.学校的有关重大决策,诸如发展规划、改革方案、评聘办法、评优选先、规章制度、奖惩办法、教师考核、生活福利等都事先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2.通过开放周,为家长提供听课、评课、参观的平台,以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的形式,及时获取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及时调整学校教育与管理方式。

3.每学期都开展离退休教师返校日活动,邀请所有离退休人员来校参观、交流、反馈社会方方面面对学校工作的评判,为学校管理和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4.通过文本和网络并行的途径,全方位、多层次推行校务公开,提高了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保证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对财务收支、干部任用、职称晋升、先进评比等群众关心和敏感的问题做到条件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公开的形式有:

①“你看我看”,建好校务公开栏,设立校长意见箱。

②“你管我管”,开好“教代会”,保障了成员的讨论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使“民主”与“公开”落到实处。

③“你听我听”,办好校情会。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学校以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形式举行校情会,向老师们做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陈述。

综上,笔者的学校将文化渗透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管理理念的更新,制度建立方式的创新,制度内容的维新,制度实施的改进,制度效能检验等渠道,改变了原有制度管理激励效能不足,执行力度不强的现状,实现了制度与师生内在需求、个性发展相一致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制度深入到师生心理层面,引领师生从规范到自律,养成习惯,内化行为,进而达成“制度与效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环境与文化,制度与人文”共创共生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洪伟.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创办主动发展学校[J].上海教育科研,2005(3):60-63

[2]洪流.人本管理的本质意义及实践[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

[3]景梅石.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推进学校文化管理[J].辽宁教育,2008(04)

[4]宁乐锋.人本管理中“人”的探析及其管理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2(01)

[5]吕红日.新课程改革理论下学校制度文化的审视与重构.基础教育,2006(12):3-5

[6]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