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效突破物理教学难点,介绍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几个具体做法,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解说。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把现代先进科技作为一种认识工具,使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使教师摆脱“教师―黑板”教学模式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采用传统的“教师―黑板―课本―学生”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利用这些技术对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处理,能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而传统的“教师―黑板”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有利于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探究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这样的授课方法要比老师干巴巴的讲解生动得多!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有效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物理这门学科是向学生传输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但也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在物理课堂授课中,利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形象、快速地展现通常无法看到的宏观、微观世界,能将转瞬即逝或非常缓慢的物理过程以正常的速度呈现出来,还可以直观、具体地展现物体的内部结构和物体的内部运动过程。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理现象演示模拟

中学物理中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实验也无法做成。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物理课件进行物理现象演示模拟,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原子结构”教学中,传统的“a粒子散射实验”只能得出a粒子散射的规律,不能演示a粒子散射的微观机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a粒子散射现象,学生可逼真地看到放射源中射出的a粒子射到金属泊的原子上,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有极少数的a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学生目睹了a粒子散射的“真实情景”后,便于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模拟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物理过程,不易观察,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这些较为短暂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又如在讲“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尽管大家对网球都很熟悉,但由于网球和网球拍接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只是瞬间的,不易观察,很多学生都难于理解。为此,用Flas把打网球的过程模拟出来,并且制定相应的按钮来控制动画的播放、暂停、单步进行等。使学生能看清楚网球运动过程中每一瞬间的形变,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还有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两球碰撞时先压缩后恢复过程中两球速度、加速度的变化等等。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实验模拟

比如在教学“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教科书中采用了闪光照相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以两个小球同时运动的照片说明平抛物体与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不同,但它们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上课演示实验是听到两球同时落地,学生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相同还是很难理解。如果我们据此结论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设计出一组小球同时做各种初速度的平抛运动的动画,则更便于学生对闪光照相结论的理解掌握,将此动画与平抛物体运动公式对照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该公式物理意义的内涵。

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较多

个别教师把计算机当做“电子黑板”,陷入认识上的误区。个别教师教学中能由实验得出结论都不做实验,用课件来代替实验,这种做法违背教学规律。有的教师把整堂课制成一个软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生看着屏幕,听着计算机扬声器的讲解,就完成学习,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教师的经验、特色、个人的聪明才智无法得以充分的发挥。

笔者愿和同行们一起不断改变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曾庆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情景与情感.中学物理教学,1998(3).

作者简介:黄承军,男,本科,就职于福建省沙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基础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