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临高,渔网满地歌满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高,渔网满地歌满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高县城没有什么特别,普通到可以与任何一个县城互换。但是它又不可替代,“哩哩美”在这里发源,从这里登陆解放海南。看着发红的夕阳我不知道明天能否见到梦中的景象。

新盈小学的新鲜想象

车子在窄小的街巷里左弯右拐,那些头戴斗笠骑着电动车和摩托车的村民,那些不时出现的贴着白色瓷砖的二层小洋房,都会让人感慨渔村的变化。不过在水泥堆砌而成的房子中偶尔还能见到特别的砖瓦泥石,带出一丝渔村的古韵,让人唏嘘时光的流转。

新盈小学的大门很简单,基本就是一个铁栅栏,但是大门顶端的那颗五角星依然红艳艳的。与大城市一些名校华丽的大门相比,我还是更喜欢这样的朴素,毕竟学校是个求学的地方。校园内有一颗枇杷树,枝叶长得茂盛,现在正是乘凉的好地方,想必秋末的时候也会结不少的果实,孩子们会争着去摘吧?

学校已经放暑假了,但还是有不少的孩子在学校里参加课外活动。自从国家减免了学杂费和书本费,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和考试压力。学校就不再是一种家庭经济和学生思想上的负担,自然他们也就更加留恋在学校的日子了。看到我们四处拍照,小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热情都被调动了出来。他们缠着我们一个接一个地给他们拍照,而且一定要看看自己在数码相机里的样子,还时不时地对照片说出几句“尖锐”的点评。搞得我们的摄影师哭笑不得,也只能像个老小孩似的陪着他们一起起哄。

学校并不大,一眼就能看过来全部,虽然不能和大城市相比,但毕竟是镇上的学校,设施还算齐全。有两栋教学楼中间一个小广场是学生体育课和集会的地方,两边的篮球架还很新,最里面是教师和学生的宿舍。我注意到右侧的围墙边的回廊里是学生自画自写的板报。回廊以水泥做成的中国传统样式,油漆的壁画已经开始斑驳。板报也有些旧了,内容多是些理想和时政之类的话题,有人希望长大后成为飞上太空的航天员,也有人提倡节能减排和保护大海的环保理念。无论是多么严肃的话题,从孩子嘴里说出总是带着天真和可爱。但是我没有看到任何关于渔村和新盈镇的话题,我并不怀疑人们不热爱自己的家乡,也许是他们长大后更渴望外面的世界吧,就像歌里唱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其实“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我想这要等孩子们长大,等他们精彩和无奈过了才有体会,我们对世界那些像模像样的认知和想象大概都是从小学开始的,哪怕只是这个镇上的小学。回廊的尽头是一块游戏的场地,地下铺着一层细细的沙,唯一的双杠被磨得异常光滑,不知道它送走了多少学生。

学校是每个渔村和新盈镇的未来,回廊里的板报上有学生对未来的幻想。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也许有人会离开渔村闯荡世界,也许有人会接下父辈的渔船继续出海,也许有人会像我们一样忘记曾经的理想。不管怎样,他们都是在这片海边长大,这个学校里承载着他们的回忆和快乐。

哩呀哩哩个美

从学校回到镇政府的大院时,表演“哩哩美”的演员们已经准备就绪了。虽说我们说只要简单的表演就好了,但他们还是拿来了正式演出时用的道具和服装。他们的举动吸引了不少人来围观,一些原本准备打篮球锻炼的人也成了观众。这次在篮球场上的演出,可能是他们最简单的正式表演了。

CD机里的音乐声响起,曲调很上口,却听不懂内容。旁边的人告诉我这是临高话的《鱼满舱来歌满港》,这首歌的主旋律也是取自“哩哩美”民歌,也可以说是通俗版的“哩哩美”。表演的内容就很通俗易懂了,和渔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定离不开出海打鱼和满载而归这两个主题。我们专注于取景拍照,二十多分钟的表演很快就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似乎演员们没有过足哩哩美的瘾,一边收拾着那些活灵活现的鱼虾道具,一边还在自言自语地哼唱,那些曲子仿佛就停在嘴边。想来,在她们小的时候,就是靠在妈妈的腿边,看看渔网从哩哩美的歌里一梭一梭地织出来。

据说“哩哩美”渔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当时的临高县令名叫谢渥,此人是临高县历史上的知名县令,至今仍为临高人民所怀念。用今天的话说谢渥在任临高县令期间,和谐社会体恤民众,关心教育和农业,重视渔业发展。渔业生产连年丰收,渔村处处回荡着渔姑甜甜的叫卖声。而这些渔姑的叫卖声就是“哩哩美”渔歌的最初旋律:“卖鱼(雷),大家来买鱼(罗)……。”后来,渔歌在生活和劳动中不断延伸发展,赶海、织网,婚嫁等都成了这种旋律的音乐主题。久而久之,优美动听的“哩哩美”渔歌便形成了。如今,已经传唱了近千年之久的渔歌《哩哩美》的歌词中仍有“浪响后‘珠咪’,沙白前‘姣依’”(临高方言)这样的唱句。“珠咪”即是新盈港以北的天然拦浪堤(后水湾),“姣依”就是新盈港以南的安全白沙滩。

看我们聊的起劲,又有不少人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让我们更加了解“哩哩美”。我本来以为“哩哩美”渔歌只是与渔民出海捕鱼的生活有关,没想到婚礼中也会唱起这种歌。有人告诉我,上世纪70年代之前,在新盈和调楼一带,还保留着一种叫“娘子馆”的地方。“娘子馆”其实是三五个渔家少女住在一起的“单身宿舍”。每到夜幕降临,“娘子馆”便成了姑娘小伙们谈情说爱的地方,所以“哩哩美”渔歌一如海南黎族的山歌,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就成了传情歌。虽然今天已经看不到“娘子馆”了,但歌声依旧回荡在海边渔村。每每遇到男女结婚,“哩哩美”渔歌中传情说爱的唱词又变为发难和挖苦对方的唱词。男女双方一唱一和的对唱,想方设法的唱赢对方,也许凭此还能确立以后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如此一来歌声常常从拜堂后唱到第二天天亮。

当我问到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热爱“哩哩美”时,另一位阿姨接话告诉我,在渔家人眼中,唱了世世代代的“哩哩美”,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和生命的一部分。在她小时候,每次父亲出海前,母亲总会为父亲唱上一段“哩哩美”祈求平安。渔民们在海上生产十分单调,出海作业时都想着家里人,而岸上的家人更是挂念出海的亲人,此时只有歌声能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此耳濡目染,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家听会了“哩哩美”。现在渔歌也唱到了大舞台,唱到了省里。每次县里举行渔歌比赛,场面都不亚于电视上火爆的选秀节目。在今年的全县渔歌大赛中,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只有9岁,最后还评出了全县的“歌王”和“歌后”。

不过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传承一定是最大问题。在我看来,“超女”、“快男”和周杰伦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一定会超过“哩哩美”渔歌。周围有不少人表示出了同样的担心,虽然县里的渔歌赛有年轻人参加,但毕竟是少数。在年轻人的眼中,外面的世界永远是精彩的,总不可能阻止他们追求和向往好美生活的意愿啊。不过他们也有信心,只要新盈的渔村还在,“哩 哩美”的歌声就一定会一直唱下去。

渔村的生活视像

海的味道扑鼻而来,有时这种嗅觉上的触碰比眼睛所见还要来得真切。路边晒着不少鱼干,大堤下面有几个钓鱼的孩子。正值退潮,渔船都半搁浅在岸边,只有涨潮时才能出海。有人在甲板的躺椅上悠闲地听着收音机,有人忙着清洗船舱,还有的船上冒起了炊烟。很多渔民富了起来,在岸上也盖起了自己的二层小楼,但是大海和渔船始终是他们的家。大堤上摆了一桶桶的螃蟹等人收购,个个鲜活,显然是刚上岸的。鱼虾是鲜美的,但海上漂泊也注定是寂寞和艰辛的。大堤的尽头是一座灯塔,指引着船只的进出。隔海而无法相望的对面是越南。

走下大堤正准备上车,一个妇女挑着扁担问我们要不要买鱼。虽然认不得鱼名,但是鱼十分的新鲜,而且两斤大小的只卖十元一条。她告诉我们这是“西(音)鱼”,煲汤喝最是美味。若不是一会儿还要赶路,我们真想买上两条,尝尝鲜味。可是我又感到奇怪,一般鱼市都是清晨和傍晚,哪有大中午还挑着鱼卖的?陪着我们参观的镇政府的同志告诉我,这也是新盈的特色呢。人说新盈女人可以“一条扁担走四方”。新盈的女人勤劳能干,吃苦耐劳,有胆有识,敢走敢闯。渔村里,男人们出海去了,女人们除料理家务外,为了补贴家用,还要想办法挣钱。所以,就经常能看到有人挑着海螺、鱼、虾等海产品,穿街过巷,走村串户,四处叫卖。沉沉的担子,把两头高翘的三尺扁担压得颤悠悠的,远的要到三四十里外的农村去。卖完海鲜,还要收购当地的香蕉、杨桃、甘蔗、南瓜之类的农产品,挑回家去转卖。要不,就到农家已收过的红薯地里,翻找红薯……总是想方设法装了满满的一担,挑回家去。人们说新盈女人做的是双程生意,钱赚两头。除了大人挑鱼卖,有时候小女孩也会跟着去卖呢。

镇里的市场热闹异常,我才想起来今天是周末。我们的汽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慢慢挪动,趁着堵车的工夫,我和同伴一人买了一顶斗笠。竹编的斗笠不能算漂亮,但是用油浸过后不怕风雨,结实又耐用,一般能戴很多年。还没串好固定在头顶的带子,我们就戴了起来,当然不是为了挡风遮雨,只是这样能让自己更亲近渔村的生活。车子好容易逃离了市场,可是我依然没有寻找到那种对襟的小褂。接着我们来到另一个以织补渔网而闻名的村子,还没下车就已经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织渔网。男人出海打鱼,女人在家织网,渔村长久以来的习惯保持到今天也没改变。年迈的婆婆带着媳妇,年轻的妈妈带着尚不能走路的宝宝、织网人清一色的女性,我注意到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估计也就二三年级吧,手里的渔网织的飞快,可是眼睛却一直盯着旁边的书本。旁边的婆婆对我说,别看她年纪小,可是村里的织网能手,像我们织了几十年网的人也未必能比过她。看到我举起相机,她腼腆地笑了笑,依然没有放慢手中编织的速度。踏破铁鞋无觅处,不经意间却发现了我苦苦寻找的东西。卖水果小摊前坐着一位婆婆,花白的头发挽起发髻,一脸慈爱的样子,身上正是那种白色浆洗过的对襟小褂。这是梦中的景象。当我举起相机时,人不由得一愣,她好像已经这里等了几百年了一样。

在离开临高的车上,我昏昏沉沉地睡着了。梦中我听到有人在轻声歌唱,“哩呀哩哩个美,哩哩个美雷爱,雷爱……”和着海浪声,一直飘到了海上。梦中我看到夕阳下有个老奶奶穿着对襟小褂在编织渔网。